专家顾问:国家气候中心副总工程师 刘洪滨
9月2日,第二届国际气象经济高峰论坛期间,国家气候中心发布《“一带一路”气候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一带一路”沿线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会有所提升,海平面升高、台风和风暴潮危害将增大,生态环境总体可能呈恶化趋势,将给沿线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带来新的压力。
“一带一路”沿线地域辽阔、地貌多样、地形复杂,横跨多种不同类型气候区,气候条件的地区差异极为显著,既是人类活动强烈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区,自然灾害种类多,高温热浪、暴雨洪涝、沿岸洪水、台风、干旱等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有效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气象灾害的重大风险,是事关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带一路”沿线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如何?面临哪些气象灾害?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是怎样的?该报告有哪些关键信息?本文为大家解读。
大部地区气温显著上升 降水空间差异较大
“一带一路”沿线气候类型复杂,既有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又有副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沙漠及草原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还有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等。
报告指出,2022年,“一带一路”沿线年平均气温南北差异较大。东南亚、南亚及西亚南部等地年平均气温为25℃~30℃,部分地区可达30℃以上,而高纬度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年平均气温普遍在-8℃~-2℃之间,部分地区低于-12℃;沿线地区年平均气温距平呈现“北部显著偏暖,中部较为偏暖,南部接近正常”的空间分布。2022年,沿线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差异十分明显。太平洋及印度洋沿线地区降水量超过1500毫米,而亚欧大陆内部的中亚干旱区及中东热带沙漠气候区,年降水量甚至不足100毫米;沿线地区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的空间分布整体体现出“西北少、东南多”的带状异常特征。
1981年至2022年,沿线地区大多数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气温变化速率存在明显差异。中东欧地区年平均气温上升速度最快,平均每十年增加0.75℃,南亚和西亚平均每十年增加0.5℃以上。1981年至2022年,沿线地区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空间差异较大,其中东亚及中亚地区的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而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中东欧等区域的年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量在不同时期、不同子区域的变化还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差异。
与2019年至2021年同期平均水平相比,2022年“一带一路”沿线植被长势总体偏差,但空间分布不均。其中,欧洲大部、俄罗斯北部和西部、西亚、中亚、东北亚植被长势偏差;而俄罗斯中部和西南部、中国南部、中南亚和南亚等地的植被覆盖度高,植被长势偏好。
过去40年气象灾害明显增多 因灾损失总体呈上升趋势
“一带一路”沿线自然地理环境复杂,气象灾害类型多、分布广泛、危害损失严重。根据2000年至2019年全球气候风险指数排名,在前10个因气象灾害受灾严重的国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了6个。
报告指出,1980年至2022年,“一带一路”沿线共发生气象灾害4537次,年均106次,占全球总数的39.7%。
此外,“一带一路”沿线气象灾害发生频次不断增多,其中1990年至1999年增长速率最快,相对于上个年代增长了86.7%,2000年至2009年相较上个年代增加了63.5%,但2010年至2019年相较上个年代有所减少,降低了8.7%。从空间分布上看,西亚北非、中亚和中东欧的大部分地区气象灾害的发生次数与区域内其他地区相比大体偏少,而南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台风、暴雨和洪涝等气象灾害发生次数较多。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防灾救灾能力相对较弱,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
据有关数据统计,1980年至2022年区域多年平均经济损失为214.7亿美元(2022年市值),占全球经济损失年均值(756.5亿美元)的28.4%,且总体呈上升趋势。1980年至2022年,沿线地区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年均约1.6万人,占全球的40%以上。特别是突发的极端气象灾害,往往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重大人员伤亡。
1980年至2022年,“一带一路”沿线气象灾害平均发生次数超过10次的国家为中国、印度和菲律宾;中国平均每年超过15次,3个国家发生次数之和占“一带一路”沿线总发生次数的35%以上。从经济损失来看,中国多年平均气象灾害经济损失最多,超过100亿美元,占“一带一路”区域损失总量的50%以上;其次为印度和泰国,年均经济损失均超过10亿美元。从伤亡人口来看,孟加拉国、缅甸和印度多年平均伤亡人数相对较多。
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增加
“一带一路”沿线范围广阔,是未来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极端事件频发,很可能导致自然灾害风险加重,损害生态系统,影响粮食生产和水资源有效利用,并且严峻的气象灾害风险将对区域内未来重大工程建设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等产生重大影响。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未来“一带一路”沿线的气温、降水将发生什么变化?报告基于现有数据对区域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及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发现,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年平均气温将持续上升,增温幅度在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到21世纪末,在低排放情景(RCP 2.6)下,区域年平均气温的升温幅度将升高1℃~3℃;而在高排放情景(RCP 8.5)下,可能会普遍升高5℃以上。未来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增加,但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和情景依赖性。
在高排放情景下,未来高温风险最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亚、非洲等欠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1世纪末,94%的非洲人口和72%的亚洲人口将面临高温热浪风险,欧洲面临高温热浪风险的人口数量也呈增加趋势。未来“一带一路”部分区域降水减少,气候暖干化趋势可能导致危害更严重的高温热浪事件发生。
在气候增暖的背景下,“一带一路”陆域干旱事件发生频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影响范围更大,对粮食生产、水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更为严重;未来洪涝事件强度随着增暖逐渐增强,尤其在中低纬地区,降水强度大、危害范围广,预示着明显增暖前采取适应措施的必要性;冰冻圈加速变化,不稳定性增加,沿线冰冻圈灾害发生频率增加,潜在风险巨大。
“一带一路”沿线两个海域(西北太平洋和北印度洋海域)强热带气旋比例将会增加。热带气旋引发的极端降水会相应地显著增多,进而增加暴雨、山体滑坡、风暴潮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风险。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移动路径以及达到最大强度所在位置将继续北移,这将进一步增加台风登陆中国北部、日本以及韩国的风险。而热带气旋快速加强的概率会大大增加,这将给台风防灾减灾带来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