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唐朝建筑
- 朝 代
- 唐朝
- 社会类型
- 封建社会
- 发生时间
- 公元618-907年
唐代遗构
佛光寺
位于
山西省
五台县
东北部距
台怀镇
约48公里的
豆村镇
,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
佛教寺院
。据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专家郑庆春介绍,山西五台山
佛光寺大殿
是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之作。虽曾于元朝替换部分
瓦作
,小部分
大木作
也曾于各朝代有过修缮/替换,并取消了前廊(门窗从前檐金柱被移至
檐柱
),但绝大部分
建筑结构
仍为晚唐原构。敦煌五代壁画《
五台山图
》中就绘有五台山
大佛光寺
的图像。佛光寺的唐代建筑、
唐代雕塑
、唐代壁画、唐代题记,
历史价值
和
艺术价值
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据唐代《古清凉寺》记载,
佛光寺
创建于471年~499年间,即
北魏孝文帝
时期。
隋唐
时期,佛光寺已经声名远播,中唐以后,寺内曾建有三层九间高达72米的弥勒大殿,更可谓盛极一时。据郑庆春介绍,《宋高僧传》中记载,唐元和十五年(793)“
河东节度使
裴度
奏五台山佛光寺庆云现文殊大士乘狮子于空中,从者万众。上遣使供万菩萨,是日复有庆云现于寺中。”佛光寺距长安路途遥远,寺中的“祥瑞”竟能远达长安,传到宫廷中去,可见寺院在当时的影响。
一直到了
唐武宗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大灭佛的时候,偌大的佛光寺才土崩瓦解,僧人也作鸟兽散,幸存下来的只有残垣断壁。后来,到了
唐宣宗
大中年间,佛教再一次进入兴盛时期,才在一个名叫愿诚的法师主持下在原址予以重建。其中,山腰上的东大殿保持了唐代重建时的风貌,是不可多得的唐代瑰宝。1961年,国务院将佛光寺确定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郑庆春向记者介绍,东大殿外在形象集中体现了唐代木构建筑清爽简单、祥和浩荡的气魄。北侧的文殊殿是座著名的金代建筑,
单檐歇山顶
。“建造用
减柱法
,这种不规则的用柱法,元明以后已不多见,就是在宋金建筑中也很特殊。这样的结构形式是我国现存木结构建筑中的孤例,也是我国古代
科技进步
的实物例证。”此外,文殊殿的殿
梁架
使用了粗长的木材,两架之间用斜木相撑,构成类似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内空间,足以见当时的妙手神功。
深处殿内,让记者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殿宇中那些栩栩如生、色彩艳丽如新的塑像,鲜活灵动,似乎会随风舞动。
更有趣的是,在东大殿佛座背后的一个
壁面
上还“藏”有一幅极其生动的壁画,是著名古建筑专家
罗哲文
先生1964年考察时偶然发现的。画面高35厘米,宽100厘米,两侧被后人用
土坯
墙封护,光线幽暗,所以发现时这幅画色泽如新,保持着唐代的原貌。画上画有天王、天女、鬼怪、妖猴、神龙等,人们俗称《镇妖图》。
天台庵
是1956年山西
文物普查
时发现的,当时的报告认为“有些地方近似南禅寺正殿……可能是一座晚唐的建筑”。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
中国佛教
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院。
天台庵正殿
是一座不大的佛殿,建筑在太行山深处王曲村的
中坛
孤山上,四周青石砌岸,松柏为墙。天台庵原建制不详,现仅存正殿三间和
唐碑
一通,虽规模不大,却是我国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中极其珍贵的实例。大殿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
出檐
深广。
殿身
各柱柱头优美古朴。殿内梁架及
斗栱
上保留有简单的清式彩绘,山花壁内尚有部分清代壁画残迹。大殿结构简练,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这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
引人注意的是,天台庵在梁架结构上还保持了唐代的梁架结构。但是它的
举折
,也就是屋顶,已经比南禅寺和广仁王庙稍高了一点,那就是说到了晚唐,梁架在往高里做,包括佛光寺东大殿的举高都比南禅寺高,可以看出越早一点的建筑,屋顶越比较平缓,越到晚期的建筑屋顶就越举高。天台庵则为唐制至宋制的过渡实例。
山西
芮城县
素有“文物之乡”的美誉,这里有著名的
古魏城遗址
,唐代的木结构建筑广仁王庙以及精美绝伦的
永乐宫壁画
。
广仁王庙
是一座典型的唐代建筑,老百姓俗称
五龙庙
,它的建筑年代(唐太和五年即831年)比佛光寺还早了23年,仅晚于五台山
南禅寺大殿
,在我国现存的四座唐代建筑中名列第二,为
河东
一带唐代建筑的孤例。
广仁王庙又称五龙庙,庙前曾有五龙泉水,为当地灌溉之水源。因五龙之中的青龙又被称为“广仁王”而得名。庙宇由正殿、戏台、厢房组成,四周有围墙,东南角辟有小门。据说原来在庙门和照壁之间,有呈八字形的两座
石坡
为道,后来因为土崖塌陷而被毁,东西厢房也被夷为平地,仅存正殿和建于清代的戏楼。广仁王庙的大殿造型端丽、结构简洁,屋顶平缓,板门棂窗,单檐歇山顶,古朴雄浑,显示了唐代的
建筑风格
。
广仁王庙能够历经风雨沧桑保留,实属上苍厚爱。据记载,这座庙1958年曾经大修,原打算恢复唐朝的原貌,但由于当时对唐代建筑的风格、结构、
周围环境
及其布局,都没有认真加以研究,加上财力不足等原因,在修护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比如
正脊
的花纹无所依据,
鸱尾
的式样不太对头,
台基
和
檐墙
也采用了新式条砖。但斗和梁架仍保存了唐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在现存于世的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中,广仁王庙是唯一的一座
道教建筑
。直到1983年以前,这座正殿还是村小学的教室。庙里的塑像也就在那时被毁坏了。2001年6月25日,广仁王庙被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单。
驱车离开广仁王庙,
远看
这座没落在无垠麦田和乡下民宅的乡下小庙,它很普通,却寂寞地守候千年风雨。广仁王庙地处的龙泉村及周边村民依然会在庙里
进香
祈福,正月十五依然会在庙前进行龙灯表演,使这座不起眼的乡间小庙俨然一座生生不息的“活化石”。
山西
五台山
南禅寺
大殿是唐代武宗灭佛前唯一保存下来的佛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大殿。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比佛光寺还早七十五年。其中佛像为
唐塑
,1999年不幸被毁被盗,被称为“南禅劫”。
南禅寺大殿位于五台县
东冶镇
李家庄旁一处高岗上,属于五台山台外寺庙。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
观音殿
)、
东西配殿
(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
唐建大佛殿,为南禅寺主殿,原貌瑰丽。方整的
基台
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全殿共用檐柱12根,殿内没有
天花板
,也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墙身不负
载重量
,只起隔挡的作用。南禅寺的屋顶是全国古建中最平缓的屋顶,与明清时崇尚的“陡如山”明显不同。也就是说,从唐代到清代,年代越近,建筑的屋顶越陡峭。纵观南禅寺,最普通的板门,最简单的
直棂窗
,屋顶只是一片静悄悄的灰色
布瓦
,除了鸱尾,正脊与
垂脊
上没有任何花纹装饰。殿内17尊唐塑佛像姿态自然、表情逼真,同敦煌
莫高窟
唐代塑像如出一辙。
南禅寺中最著名的文物,是大殿里那几尊唐代塑像。除了甘肃
莫高窟
外,这些都是内地现存最早的佛教塑像,非常珍贵。可惜近年发生了大规模的文物抢劫,据《
中国文物报
》报道,1999年11月24日晚7点左右,三名歹徒闯进南禅寺,将保管人员打伤捆绑起来,割断
电话线
,砸开
佛坛
的钢网门锁。大殿里的唐代佛像被当胸挖开,腹内宝物被偷走,文殊菩萨的后背也被掏开,其余几尊塑像同样受到破坏。唐代特有的两尊最美丽的“似宫娃”
供养菩萨
被锯断劫走,狮童塑像也从脚跟处被掰断劫走。
专家估计这可能是文物贩子指定
不法分子
,有组织有预谋地抢劫,然后迅速走私出境。一般人不会知道这个山间小寺的价值,更不会知道佛像的胸腹中藏有佛经宝物。如今大殿的门口装上了铁栏杆,游人只能隔着栏杆远望。见
神坛
上一尊唐代大金刚,虎背熊腰,怒目圆睁,大脸憋成了红
枣
一样的深褐。被盗的文物如今杳无音信,令人不由扼腕叹息。
四座唐代仅存木建筑缘何都在山西
天气干燥,地处偏远,侥幸逃离历史风尘。
俗话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此言不虚。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68处,15万多
平方公里
的三晋大地上就有271处,位居全国之首。山西的文物拥有量亦居全国之首,高达全国文物量的70%之多。以往人们对山西的印象仅局限于数个关键词,
陈醋
、面食、煤炭等等,此次山西
盛唐
古建探访之行使记者对山西的印象鲜活生动起来。“五千年
华夏文明
看山西”,山西当得此话。
山西何以会独揽仅存的4座唐代木构古建呢。究其原因,和山西独特的地理、人文风貌息息相关。在郑庆春看来,这些珍贵的唐代古建筑之所以悉数存于山西,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山西老百姓热衷
宗教活动
,对故土乡里有着深厚感情,对神灵颇为敬畏。“从山西人做面食就可以看出,就算家里没什么菜,女子也会把面食做得极其精细,
锅台
永远是干干净净的。”同行的
山西日报
经委会委员李伟笑着介绍说。如此细致灵动的山西人自然不会轻易触碰神灵的基业。
这几所寺庙,多半都非国家所建,如果香火旺,寺庙钱财宽裕,大可数次翻修重建。正因为地处偏远,香火难以为继,反而使这些寺庙得以顽强“存活”。
举例来说,和唐代朝廷建造的佛光寺相比,民间建造的南禅寺规模气度明显略逊一筹。可以看出,在古代佛教遍及五台山台内台外的鼎盛时期,南禅寺实际上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庙,规模狭小,地处偏远,与当时五台山盛极一时的那些名刹古寺、皇庙大禅无法相提并论。可以肯定地说,如果
北魏
甚至更早时期五台山那数以百计的寺庙有一座幸存下来,都不知道要比南禅寺好上多少倍。但是,世事就是这样滑稽,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南禅寺正因为它的偏僻、狭小和默默无闻,反而成就了它的辉煌和幸运。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兵戎战乱、山洪地震、灭佛运动等天灾人祸时时袭扰这些千年古庙后,南禅寺却侥幸存活下来,成了
亚洲
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后人考证
经过建筑学家、
考古学家
多年考察确证,全国共有4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
芮城
广仁王庙、平顺天台庵,它们都奇迹般地存于山西省境内。这些
榫卯结构
不着一钉的木构建筑,传达着唐代独特的艺术神韵。
如果只能选择一座唐代的古建筑,也许就是五台山的
佛光寺大殿
。它是中国发现的最有分量的唐代建筑,梁思成先生形容为“国内古建筑的第一瑰宝”。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关于古建筑的研究及发现几乎是一片空白。曾有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构建筑,要看唐代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的
奈良
去。然而建筑学家梁思成却不相信这一点。一次偶然的机会,梁思成看到了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
敦煌石窟
按实物拍摄的《敦煌石窟图录》,其中117号洞窟的唐代壁画让梁思成怦然心动,这张“五台山图”不是绘制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吗。其中一座名为“大佛光之寺”的古寺不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唐代木构建筑吗。
然而时间已过去一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虫蛀、火灾、战乱……对木构建筑都是致命的威胁。加之当时战乱频繁,许多极具价值的庙宇都可能被毁于一旦。
当时,民生凋敝,梁思成、林徽因的野外调查也异常艰苦。他们在一篇调查日记里写道:“行三公里雨骤至,避山旁小庙中。六时雨止,沟道中洪流澎湃,不克前进,乃下山宿大社村
周氏宗祠
内。终日奔波,仅得
馒头
三枚,晚间又为
臭虫
蚊虫
所攻,不能安枕尤为痛苦。”如此,他们却甘之如饴。
墨迹透露建造年代
1937年6月26日,梁思成、林徽因骑着毛驴来到山西五台山脚下的豆村。黄昏时分,这个偏僻村落背面山坡上的一座外形奇特的大殿映入他们的眼帘。巨大、坚固和简洁的斗拱、超长的屋檐,显示其年代之久远,梁思成惊喜万分,“它能比我们此前所发现的最老的木建筑还要老吗。”
繁复的测量与艰难的考据开始了。他们看到殿内的22根檐柱和14根
内柱
围成一个“回”字形,在宋人
李诫
所著《
营造法式
》中,这种形构被称为“金厢底槽”,这正是中国古代早期木结构建筑特有的型制。梁思成又发现,这大殿的屋顶架构,只在唐代绘画里才有。而塑像、梁架、斗拱、
藻井
甚至壁画、墨迹都明白无误地传达出晚唐遗风。在手电筒的帮助下,他们还看见梁架上有
古法
“
叉手
”的做法,是国内木构中的孤例,这种做法只有在唐代绘画中才有。但建筑的确切年代依然不详。
两天后,
远视
眼的林徽因在一根顶梁下发现有墨写的淡淡的字迹,这些字迹需用布
蘸水
慢慢擦拭才可显露,水干字迹又会模糊,为了看清字迹,林徽因和梁思成足足花了3天时间。在这根顶梁下
依稀可辨
出“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几个字。她猛然想起,大殿前耸立的
经幢
上有同样的字迹,柱上刻的年代是:唐大中十一年,相当于857年。横梁和经幢上的字迹吻合。原来,那个谦恭地坐在平台一端,被巨大的天王像挡住的
女性雕像
,并不是僧人所说的“
武则天
”,而正是出资建殿的施主宁公遇本人。
梁思成先生说,“这是我们这些年的搜寻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构建筑。不仅如此,在这同一座大殿里,我们找到了唐朝的绘画、唐朝的书法、唐朝的雕塑和唐朝的建筑。个别地说,它们是稀世之珍,加在一起它们更是独一无二的。”至此,中国不存在唐代木构建筑的说法被否定。佛光寺这座被忘却千年的奇珍惊动了世界。后来梁思成在五台山发现了另一处更早的唐朝建筑南禅寺。寻觅
古代建筑
之旅,困难重重。为了拍摄
应县
古塔的照片,梁思成和他的助手
莫宗江
差点从六七十米高的塔檐摔下去。
就在佛光寺发现后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国难当前,这一中国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发现,顿时显得无足轻重。直到1961年,佛光寺才和
敦煌千佛洞
、北京
天安门
、故宫等一起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1972年1月,梁思成先生因病去世。直到去世前,他也没有机会再去一次佛光寺。
唐朝的住宅没有实物遗留下来。当时文献所述的贵族宅第,只能从
敦煌壁画
和其它缯画中得到一些
旁证
。贵族宅第的大门有些采用鸟头门形式。宅内有在两座主要房屋之间用有直棂窗的回廊连接为四合院,但也有房屋位置不完全对称的,可是用回廊组成庭院则仍然一致。至于乡村住宅见于
展子虔
的《
游春图
》中,不用回廊而以房屋围铙,构成平面狭长的四合院;此外,还有木篱茅屋的简单
三合院
,布局比较紧凑,与上述廊院式住宅形成鲜明的对比。
值得往意的是这些园
画所
描写的住宅多数具有明显的
中轴线
和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无疑地,这是当时
住宅建筑
中比较普遍的布局方法。 这时期贵族官员,不仅继承南北朝传统,在住宅后部或宅旁掘池造山,建造山池院或较大的园林,还在风景优美的郊外营建别墅。这些
私家园林
的布局,虽以山池为主,、可是唐朝士大夫阶层中的文人、画家,往往将其思想情调寄托于"诗情画意"中,同时也影响到
造园
手法。以官员而兼诗人
白居易
暮年因洛阳杨氏旧宅营建
宅园
,宅广十七亩,房屋约占面积三分之一,水占面积五分之一,
竹占
面积九分之一,而园中以岛、树、桥、道相间;池中有三岛,中岛建亭。
以桥相通;环池开路;置西溪、小滩、石泉及东楼、池西楼、书楼、台、琴亭、涧亭等;并引水至小院卧室阶下;又于西墙上构小楼,墙外街渠内
叠石
植荷,整个园的布局以
水竹
为主,并使用划分景区和
借景
的方法。至于社会上层人士欣赏奇石的风气,从南北朝到唐朝,逐渐普遍起来,尤以出产
太湖石
的苏州,园林中往往用怪石夹廊或叠石为山,形成咫尺山岩的意境。
五代
卫贤
所绘(
高士图
)中的山间住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房屋、山石、花木相结合的情况。在家具方面,从唐代,席地而坐与使用床(榻)的习惯依然广泛存在。床(榻)下部,有些还用
壶门
作装饰,有些则敢为简单的
托脚
。嵌钿及各种
装饰工艺
已进一步运用到家具上。
但另一方面,垂足而坐的习惯,在隋唐时期从上层阶级起逐步普及全国。据敦煌壁画和五代
韩熙载夜宴图
所示,已有长桌、
方桌
、长凳、腰
圆凳
、
扶手椅
、
靠背椅
、圆椅和闪形平面的床在大型宴会的岭合,出现了多人列坐的长桌及长凳。可见后代的家具类型,在唐末五代之间已经基本具备。家具的式样简明、朴素、大方,桌椅的构件有些做成圆形断面,既切合实用,线条也柔和流利。五代
王齐翰
(勘尝图)中的三折大屏风附有木座,置于室内后部中央,成为人们起居活动和家具布置的背景,使室内空间处理和各种装饰开始发生变化,与席地而坐的建筑已迥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