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饭圈是由粉丝聚集而成的网络社群,其以数字媒介平台为聚集空间,开展有共同兴趣的粉丝文化实践活动,塑造了既具备身份区隔性,又具备文化参与性的饭圈文化。在互联网时代,饭圈除了以“圈地自萌”的亚文化部落方式保持长时间小圈子封闭活动,还不断突破圈层壁垒和文化边界,以多样的文化实践方式参与到更广泛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并由此拓展出新的社会身份和文化空间。
最近几年,饭圈、饭圈女孩这些新的粉丝文化现象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在倡导个人爱好和文化趣味多元化的互联网社会中,粉丝不再是被社会污名化的个体或少数群体,数字媒介环境、平台和场所为粉丝的聚集提供了便利,使得饭圈等粉丝文化群体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并从社会边缘走向舞台中心。尤其在近两年,饭圈越发公开且组织化的集体行动深刻地改变了当代文化、社会乃至政治的某些形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数字媒介平台入手,考察饭圈如何以数字媒介平台为聚集空间,开展有共同兴趣的粉丝文化实践活动,塑造既具备身份区隔性,又具备文化参与性的饭圈文化;继而探讨饭圈如何在粉丝文化实践和参与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打破圈层壁垒和文化边界,以多样化的文化实践方式参与到更广泛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并由此拓展出新的社会身份和文化空间。
数字平台下的饭圈文化
饭圈文化是近些年兴起的新媒体文化现象,一些学者将其视为我国当代青年亚文化的组织化发展。例如,彭兰在其最新的研究著作《新媒体用户研究》中这样界定“饭圈”:
饭圈是指某个(或某几个)偶像的粉丝们组成的共同体圈子,饭圈是一个统称,在网络中,以不同的偶像为中心会形成不同的饭圈,彼此之间界限清晰,甚至时有冲突,“饭圈”这个词,也强调了每个群体的边界。
今天的饭圈,粉丝们对作品的再生产及文化的“挪用”也存在,饭圈的语言符号就是这样一种文化挪用的产物,它们既部分借用了“二次元”的语言符号,又夹杂着拼音缩写、英文缩写等形式,如“多担”(喜欢多个偶像的粉丝)、“唯饭”(只喜欢一个组合中一位成员的粉丝)、“本命”(自己最喜欢的偶像)、“zqsg”(真情实感)、“xswl”(笑死我了)、“nbcs”(没人在乎)、“jms”(姐妹们)等。
饭圈是由粉丝聚集而成的网络社群,其迅速发展壮大与互联网和新媒介的发展直接关联。粉丝文化现象在报纸和电视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媒体时代也存在,但前互联网社会的粉丝多以个人追星活动为主,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詹金斯在《文本盗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