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0年代动画favorite(1)

我的10年代动画favorite(1)

周末宅在寝室不想学习,随便写点东西吧,感觉好久都没写文章了嗷。最近在b站看到了一篇文章写的是作者认为的10年代动画十佳,我本人由于看番不多虽然也想写但是还是作罢,于是打算换个角度写写10年代各种类型动画我比较喜欢的。最近看了不少经典电影,本来准备分析下动画、电影、文学作品的特质与评价标准的,然鹅我天天窝在寝室腐烂脑子不太清醒就不贻笑大方了,还是写点轻松不费脑子的东西吧。说到动脑子我的外国文学课的论文打算写罪与罚,然而那本大部头简直啃不动orz。废话扯太多了,赶紧开始吧!

动画类型标准参考b站番剧索引tag

FIRST——最喜欢的10年代的科幻动画(注,此后均省略‘10年代’)

Japanese animation 中的科幻片有不少经典之作如EVA、攻壳机动队等,然而近年来的科幻动画却很少有达到这种高度的作品。而且科幻片中的一大头萝卜片(机甲片)近几年来也逐渐减少也导致10年代的科幻动画数量上给人感觉相比00年代减少了很多,不过实际上近年来还有不少非典型的科幻动画,如前段时间大火的异度侵入、超电磁炮t等。此外,10年代比较有人气的科幻动画还有可塑性记忆、国家队、加速世界、刀剑神域系列等。然而,对我来说,10年代科幻类型动画的最爱是毫无悬念的,毕竟,这部作品实在太厉害——命运石之门steins gate(2011)。

steins gate的原作是文字adv(visual novel/galgame)。基本上gal改动画就是毁原作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rw/cc/island动画都是原作党心里的痛,然而石头门的改编则令人诧异的优秀,也让我辈gal剧本厨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笔者第一次看完石头门是在初三,此后又重温过几遍。虽然我几乎不看那些动画排行榜,然而我印象中石头门,Clannad和远古神作EVA/星际牛仔/少女革命等名作的排名不相上下(当然,那些捞流量的**神作排行榜就别去管它了)。既然提到动画排名我就顺便说下,闲的发慌也不要去b站上看啥动画排名。真想看排名就去bangumi吧,虽然bgm的评分一贯苛刻,不过大家都是好好讲道理的,无原则喷人的人还是非常少见的。(记得我在bgm上看到了一篇对Clannad的批评,要知道在现在漫圈大环境下对cl的批评是很有风险的)

石头门也算是非常有名的一部作品了,笔者就不做过多的介绍。在这里捎带提一下原作游戏的发行公司5pb社长志仓千代丸。志仓社长也算是见证acg文化不断扩大的那批人,除了作为公司社长,还为很多著名动画/游戏编写曲子,也负责自己社内的游戏企划,可谓全能了,自然地其本人对御宅文化的洞见也非常深,在石头门里,秋叶原(动漫圣地)在世界线变动后成为一条电器街(秋叶原早期是一条电器街)估计就是来自其本人的亲身经历吧。此外,石头门里的世界线理论也非常有名,并在理论自洽的同时布局了一篇非常精密的剧本,当然看完石头门除了感叹剧本的精密逻辑外,那有燃有泣、绝望与希望交织的、关于拯救的故事一定令你久久难忘。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那令我热血澎湃的第22集。


SECOND——最喜欢的写实/纪实动画

写实性的动画通常都没啥人气,毕竟在观感刺激上肯定不如美少女成堆的萌系番、不如燃爆血管的超能力战斗番、不如满足阿宅青春幻想的校园番,但是,‘动画做不出好的写实系作品’只不过是刻板印象罢了,不过也不得不承认写实系作品还是电影和电视剧拍得更得心应手。我之前看过一些日剧,不得不说日剧在写实上做的挺好的,有名的日剧里,谈生死观有非自然死亡,谈网络暴力和校园欺凌有三年a班,现代女性的困难有坡道上的家、东京女子图鉴等,谈原生家庭和家庭教育有家族游戏等……较之与此,动画确实显得没必要,但是我出于自己的私心想写一写写实番。

动画里的纪实番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对御宅文化本身的描写:例如《我的妹妹不可能那么可爱》(俺妹)对御宅社群的生活描写——网络交友、线下聚会、comit展、工口游戏等等。当然还有专门对otaku的生活描写的《欢迎来到nhk》和《丧女》还有我非常喜欢的《四叠半神话大系》。今年我还看了一部我非常喜欢的写实番《星合之空》(2019年),聚焦于在原生家庭的创伤中成长的青春故事,虽然因为某些原因惨遭腰斩,然而前十二集对青春期挣扎在家庭创伤中迷茫而痛苦的心理刻画非常动人(虐心)。不同于日漫中经常描写的愉快的校园生活,这部作品的整体基调是非常沉重的,有控制欲很强的母亲强迫孩子放弃兴趣拼命备考、有父亲常常对老婆孩子施加暴力、即将废部的毫无希望的社团、有因为家庭原因而被周围人耻笑的年轻人……作为动画来讲是相当大胆的主题,然而这部作品对节奏的把控相当好,即便常常会发生令人泄气的事情,即便常常跌到,但也依旧会不断站起来,‘傻子般’顽固地追求那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要问为什么……毕竟,这就是‘青春’,对社会残酷毫不知情就会拼一股子蛮劲不断向前冲的‘倔牛’,此刻,他们比成年人更为勇敢。


不过谈到写实系就不得不谈p.a.works的‘青春三部曲’和‘工作中的女孩子’系列,其中‘工作中的女孩子’系列的代表作《白箱》(2014)就是我最喜欢的纪实番。

《白箱》——动画人的燃烧灵魂之作&&一曲对动画人的赞歌。《白箱》讲述的是一家名为‘武藏野动画’的动画制作公司的故事。在这部动画里,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部动画是怎么做成的,以及监督、作画监督、制作进行、原画、摄影、3d师、音响监督等职业是干啥的,还有分镜、layout都是啥,此外还有很多业界的neta。

除了对动画业界的深度还原之外,片中对职场的描写也非常真实。同事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直其乐融融,总有不断推卸或有拖延任务的家伙、会因为工作没有做好而被上司骂、会对不断重复的工作产生厌倦进而怀疑工作的意义,也有为了自己想要的工作而不断面试却被拒绝的人……

《白箱》虽然很写实却一直保持着一股温柔,即便灰心了、累了,却依旧顽强地、再度站起来继续努力下去。看完后,真的不得不致敬那些凭借一腔理想而不计自己利益的动画制作者们——即便要时常加班、还要面对内外界的双重压力却依旧为了热爱义无反顾地投身动画业界,即便时间长了,热情渐渐消退也依旧痛并快乐地做出让观众感到满足的动画。

借用塔塔君minkun在豆瓣的评论“我们看动画可以被剧情人物燃到萌到感动到,然而半年来各位白箱观众宛如剧中剧的父母伴随剧中角色孕育动画的诞生,与动画亲生父母共痛并快乐,完结之时难免依依不舍,这不仅是动画制作的说明书,也是踏入社会的哭诉,收获梦想的愉快,即使非动画工作者,也有种亲切共鸣,与角色共勉,为自己加油干杯”即便并未步入社会,我想每一个认真的人都会从中得到鼓励和感动。


#INTERRUPT写累了,中场休息,来聊一聊题外话


#关于动画作品的理解与评价(看完浅大的文章《批评的边界——关于某书的读书笔记》后的一点想法)

在文学批评中,诠释文学作品有三种观点:1.作者中心论2.文本中心论3.读者中心论,我想略加修改再照搬到动画领域来说也没问题,不过显然动画批评要更复杂一些,我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动画的功能明显是娱乐,一部优秀的动画首先要好看,这个‘好看’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达到。动画作为一种视听艺术比文学的表现手法要更广泛,其评价的维度也更多,比如从其形式的分析上,光背景美术就是很大的学问(参考文章:“徒有其表的美”并不是美术),还有诸如分镜、构图、人设、演出等(推荐文章:一个镜头的日本动画性),从其表达的内容,我们不能单单去探讨是否‘深刻’,毕竟一部优秀动画的不见得非要‘深刻’,作品作为创作者表达的载体,其内容具有丰富性,针对不同话题的内容并不在同一线度的比较空间内。况且,评价的目的并不在比较,而是在于对所喜爱不喜爱的作品进行分析,以便从作品中发现更多的东西。

因此,评价的重心就移动到‘理解’上来了。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这是对作者中心论的反驳。由于‘超文本叙事’和后现代文学对文学表现形式的拓宽,古典的批评方式‘作者想表达什么’已经难以满足读者对作品内容的丰富理解,毕竟只去考虑作者势必会导致争论不休,反而限制了我们对文本本身的想象。作品一旦创作,就成为脱离作者意愿的东西。此时,对想要从文本中去获得什么东西的读者而言,唯一重要的显然是‘我能感受到什么’,即便你所理解的内容滑离作者的本意,‘它’也依然是真实的、可能存在的解读,显然,这对于延伸作品的意义是有价值的。然而,这又会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仅仅依凭读者的想法会导致解释滑向无限解释的深渊,然而实际上,数量众多的人对一部作品的看法尽管会有分歧但总是存在着一种共同趋势(或形容为一种类似于‘集体观念’的东西)。因此,读者的观点是要被什么东西所束缚的,那就是‘逻辑自洽’‘有充分证据’‘理性论证’,论证的材料(即‘依据’)来自于文本,于是就有文本中心论的提出。

不过,我们要谈的不是文学,是动画,但是我想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思路。动画作品在被观众看这一行为可以看做是一种交互——读者从动画中得到的东西(愉快/感动/知识/经验等等)反过来又构筑了动画作品的意义。动画的意义来自于其自身艺术价值和观众集体的感受,这也再次论证了动画比较的无意义。不过,动画自身的艺术价值也不能脱离‘人’,譬如动画分镜/构图中的隐喻与象征、动画演出的对观众观感的考虑都无法脱离人而存在,对‘观众’群体上的考虑也是衡量动画创作的重要因素,原作者即便在主题(或‘情感传达’)上占据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动画中‘画’的意义。当然对单独一个观众来说,他当然无法完全领悟一部作品的所有,对他来讲唯一重要的就是能从‘看’中获得些什么,他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会开心地去夸赞,若没有则贬。

归根结底,观众想要去思考一部作品、想去看到一部作品的更广泛的含义必然是出于热爱,无论是满意还是不满意,首先是出于喜爱和热情。动画排名的本质上是对动画批评进行降维,将原本要考虑的元素组成的高维空间降低成线性的直观排名,这在对作品价值的探讨上无疑是恶劣的。‘动画爱好者’是基于自身认同而产生的身份,因此作为一名动画迷,其自我修养首先应该是对作品的尊重,把每一部作品真正地看做是作品,而不是作为玩鄙视链的资本,我们的任务应该是挖掘作品的意义而并非盲目地吹或贬。


短暂的告别:

不知不觉写了4k字,累了,本周就先到这里吧。这个系列大概会写10部左右的动画吧,希望今年之内能写完(笑)。笔者小学时就很喜欢看动画,那时热门的国产动画几乎每部必追,初中最先是因为找多啦a梦的电影慢慢走入日本动画的圈子里,记得初二初三看了不少动画。高中由于入了gal的坑看动画看的比较少了。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在家补了些动画,主要是《白箱》让我再度燃起了追动画的热情,之后可能会写一写漫谈。至于文学嘛,先啃完罪与罚再写评吧orz。

写本文时的参考文章推荐:(均来自知乎)

1.“徒有其表的美”并不是美术,动画的美术在追求什么?

2.批评的边界——关于某书的读书笔记

3.动画分镜入门:28张动图领略“镜头语言”的魅力

4.动画的“演出”是什么?——新人也能看懂的典型演出案例总结

编辑于 2020-05-25 11:09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