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第一冤案:金钏之死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金钏投井而死。这一事件作者借用贾环的口,轻描淡写的写了出来。很多人看完后记住了贾宝玉终于被其父收拾的情节,很快淡忘了金钏之死。 究竟作者对金钏之死的描写重不重要?金钏的死亡是如何引起的? 金钏之死的故事中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玄机呢?

金钏其实是贾府里第一等丫头, 是跟鸳鸯、平儿、袭人等平起平坐的四大丫头之一,这个是红楼梦其它文本故事中是可以找到依据的。这几个人是比其它的丫头来的要早年纪要大,甚至有可能是贾政和王夫人来贾府之前已经在贾府里的丫头,当时是贾母把这些女孩子分配给了四个人(平儿是不是贾母分配的还需要研讨,袭人当时是贾母身边,有段时间照顾过幼年史湘云)。

大家想一下,如果平儿或者袭人死了怎么样? 贾府里肯定是乱成一团,鸳鸯就不用说了,没有了鸳鸯贾母表示饭都不想吃。 但是跟他们一样的地位的金钏忽然死掉了, 而且表面上还是冤死(古代被冤枉的人的第一个选择自杀地就是跳井,因为水井是很多人在用的地方, 跳井表明我有莫大的冤屈想让很多人知道,且可以保证尸首是全的干净的),这样大的事情,竟然谁都没有再过问,就那样过去了。

因为那个时间段,贾府里传播:宝玉想强奸未遂金钏,所以金钏感到羞辱投井自杀了。应景的事还有宝玉甚至在外面勾搭男艺人,还怂恿他跑路,被人家王府的人找上门来了。所以贾政听信了这些传闻,确定是宝玉把金钏给逼死了。 也就是说表面上是贾母溺爱的宝贝疙瘩宝玉把这么大的事件给撑下来的。

金钏到底怎么死的,我们仔细看书的话都会知道。是王夫人故意假装瞌睡,等到金钏说错了话,然后拿这个把柄来立马驱逐了金钏。金钏是在贾府里脸面丢尽,走投无路情况下,才自杀而以示清白的。

金钏原是贾母的人, 论理贾母肯定要过问,但是因为贾母那里听到的也是宝玉做的恶,所以贾母也没有再过问这个事情。为什么说贾母会过问呢? 因为晴雯后来同样也遇到这样被王夫人驱逐的事情的时候, 聪明的晴雯就打了这一张牌,亮明身份说,是贾母派到宝玉身边的,王夫人,您要赶我走可以,但还要看贾母的意愿。 只是当时王夫人已经羽毛丰满 , 就用一个女儿痨来轻松打发了晴雯走 , 连贾母那边一个风声都没有就过去了。

金钏冤死事件中,在金钏投井之后,怕被贾母问责的王夫人,拿出了从袭人那里得到的汗巾子的情报,把蒋玉菡的事情报告到了忠顺王府,让忠顺王府过来跟宝玉要人,并利用贾环把金钏的死因胡编乱造归咎在宝玉身上在贾府内进行了传播。这个才是金钏之死宝玉被打的来龙去脉。

当然作者一直是喜欢用隐晦的手法描写一个案件或事情, 需要认真读书中的每一个情节,并连贯起来,才能知道,当时是怎么样的一个情景。

那么王夫人是为什么要安心陷害金钏?

其实【红楼梦】小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贾政和王夫人并不是贾母的亲儿子和儿媳。是过继的。来贾府的日子不是很长,所以这四个大丫头是知道现在主人的底细和内情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女孩子是经过贾母买过来,送给王夫人等的。 所以在王夫人的眼里,金钏就是贾母派在其身边的卧底一样的人物,是个眼中钉。

王夫人是新女主人也是新的内务总管,但是她一向做事谨慎,不愿意张扬,也不愿意直接跟贾母发生冲突,所以叫了一个侄女王熙凤过来做挡箭牌。

能证明这个事情的细节是,小说中贾府里经常一前一后出现了两个大管家,赖大和林之孝,让读者一时分不清到底贾府是怎么样的管理状态。赖大这边小说中写的很明显,是贾母身边很多年的世仆奴才,贾府原总管。

只是林之孝和他家里人忽隐忽现,身份飘忽,其实根据书中多处描写,可以判断林之孝就是贾政、王夫人等带过来的心腹管家,迟早是要接管贾府事务的。从凤姐口中的侧面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林之孝夫妻一个装天哑一个扮地聋,就是表示他们是避免跟老管家和奴才等发生冲突,行事低调,且作为一个贾府的这等级别的大管家,他们的聪明伶俐的女儿小红在贾府的地位和作风也是非常低调。这些间接表明了,这两个夫妻的深藏不露的作风(读者请跟同样的大管家赖大的带花园小别墅和儿子中榜题名当县太爷时的情节相比较),也是跟王夫人的避开贾母,一直守拙的做事风格完美迎合。当然,待王夫人势力羽毛丰满之后,我们可以看出,这林之孝夫妻也不是省油的灯,后台王夫人当然也没有闲着。

金钏冤案的破解,不只是还原金钏之死真实内情,而且也侧面戳破了脂砚斋等人捏造的胡言乱语般的所谓点评。因为红楼梦里的发生的事件和环环相扣内容过于庞大,脂砚斋等造假之流根本没有来得及细读文本,所以把这个部分的内容归纳理解成描写王夫人和贾母的对儿孙的痛爱,沉浸停留在自己狭隘的普通家庭伦理观,完全曲解了作者的本意,也暴露了其根本不懂作者本意,胡乱点评的无耻嘴脸。

作者既然用了十年写书, 读者或许也需要十年的苦读,凭借拙劣手法的卑鄙小人是无法掩盖小说中作者的真实光芒。

编辑于 2021-03-02 22:29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