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休息系列——形而上学的本质是什么?


这篇文章标题唬人,但是我相信只要有高中学习水平就可以看懂,因此当你全部看完想转发推荐这篇文章的时候,记得加上前面这一句,借以消除标题所带给人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当然我也可以修改一下标题,让它变得更亲近,比如《知识有哪几类?》《我们应该学习什么样的的知识?》《如何正确认识玄学?》或者《康德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等这些标题,然而如果起这些标题的话,就无法把“形而上学”这个普遍陌生的感觉让人头脑肿胀的词汇,廓清它的确切含义从而消除遮蔽在读者心中的普遍误解,在知乎上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普遍都处于一种秀优越,掉书袋,复读机,完全是一知半解的状况,因此使用这样的一个标题,对于解决问题,是大有裨益的,方便读者从一个看似最玄奥的词汇出发,犹如浮出海面的潜艇,逐步的与生活上一些清晰的可以直观的概念和可触摸的事实进行联系,最终提高自己的知识疆域。
形而上学,这个词,最早是出自于中国的古老的周易,完整的句式是: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整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其字面意思,形而上的就是无形的,无法捉摸的,看不见的,例如规律,法则,精神,本源,形而下的就是有形的,看得见的,可捉摸的,例如具体的物质等等。当然你也可以直接理解为,形而上就是抽象的,形而下就是具体的,或者理解为形而上就是理想的,形而下就是现实的。就像我第一课说的一样,天下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却共有一个真实世界。也可以说这个真实世界就是形而下的,这个想象世界就是形而上的。但有些人的想象世界完全是静止的,固化的,这就导致了形而上学也变成了静止的固化的,现实世界永远是运动的,变化的,所以形而上跟形而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彼此联系,只有这样,形而上学才有它的真值意义。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形而上和形而下是一种相对关系,这是作为入门者很难理解的一个地方。
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指玄学,也就是一些无法证明的,但是又实实在在的影响我们生活的,并且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一些知识,一些好像很神秘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可以被我们明确的感知到,但是却说不清楚,讲不明白,仿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那么我们就把,对关于这些知识或者说规律加以研究的,最终总结出来的学问——称之为 形而上学。 这个词最早在古希腊作为亚里士多德的一本著作的名称而出现,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运用中国古老的哲学术语也就是上面介绍的“形而上”用来翻译,中国的严复不同意这个翻译,又翻译成“玄学”。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在中国,形而上学就等于玄学。特别是老子的学说,那就是一部非常标准的形而上学著作。
例如:你不知道老子在说什么具体的事情,也无法验证他说的事情,但是你完全不敢说他讲的没有道理,不仅不能讲,你还得承认这里面有大智慧,而且具有普遍性,老子的讲的话,可以印证很多生活上方方面面的事情,是对某种玄奥的规律总结,老子认为的世界本源“道”,它是什么反正大家也不知道。然而隐隐约约就是能感觉到这种东西,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深谙世事,这种玄奥之物反而更加能够感受到其存在。
冥冥之中,道法自然。
所以我们发现,所谓形而上学,它实际上就是对世界本源的一种追问,是一种通过极为抽象的方式对世界本质规律的总结,它无法被验证,是先验的,而且通常具备整体性的特征,也就是不在四重根之内。
那么我们的问题就来了。
1.那既然无法验证,凭什么说这种形而上学的知识是真理呢?
2.无法验证,也就是没有清晰的推导路径,那怎么传承呢?
3.没有清晰的推导路径,因此无法传承,那么如何持续研究呢?
以上三个问题,就是形而上学的死循环,是形而上学的真正没落的原因,它的无法准确说明,导致了很多其实并不真正懂的其中奥义的人,只是背了几个概念,当个复读机,到处招摇撞骗,即便是存在真正懂的其奥义的人,也无法准确的传播给另一个人,因为这个人无法准确的掌握其中的对应的含义,再加上这个研究路径也无法把握,所以招摇撞骗者可以通过任意的想象和无逻辑的推论,得出复杂的繁琐的且荒谬的结论,混淆世人的头脑,而且很大程度上,这个招摇撞骗者自己还不知道自己处于这种招摇撞骗之中,他自己以为自己懂了,是真理的代言人。因此,经常我们一谈到形而上学,就感觉一切要靠一个字:
悟!
这就很麻烦了,这就说不清楚了。
这一系列原因,让形而上学逐渐没落,丧失了人们对它的信任感。但是,这正如梦想与现实的平衡关系一样,如果只是着眼于现实,那么人类整体是没有希望的,但是如果整天谈论梦想,那么人类就会失去对当下的把握力,从而把时间都花在空谈之上,正所谓: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但是,形而上学的研究和追问,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不可以失去的,放弃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哲学的一种堕落,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没有了一群对世界本质和本源进行探究的人,那么整个人类就失去了灯塔,失去了启明星,犹如爬行动物一般,紧紧盯着脚下,这样的人类,不得不说是一种退化。另一个方面,如果我们不能掌握形而上的东西,我们就很难指导自己的生活,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有没有这样的一种思路,我们先不管形而上学的真理如何验证,我们先研究他如何可能,也就是确立一个可靠的研究路径,本来嘛,这就是无法验证的,很多东西就是无法验证的,比如说人死了,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吗?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事实如何呢?得死了才知道。但是死了你就说不出来了,所以这就无法验证。所以形而上学问题,就是无法验证的。关于这一点就不应该耗费太多时间,特别是关于整体性的问题,形而上学研究的大多时候研究的就是整体性的问题,比如生和死,没有生哪里死,没有死哪来生,生通过死来证明,死通过生来证明,但是生死本身呢?通过什么来证明呢?无法证明。生死这一对整体是无法证明的,为什么有生死?说不清楚的。你只能看着说,比如生死是一种循环,生死是互相转化的等等。
所以研究形而上学的思路实际上应该是两点:
1.确定一个可靠的研究路径
2.尽可能的用清晰的语言来表述其中的规律。
其中最为迫切的是第一点,应该怎么样研究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然后是第二点,如何用最简练优美的语言,来表述其中的道理?比如生死是一种循环,为什么是循环,循环的意义是什么?里面怎么循环的,要尽可能的表达清楚。
关于第一点,可靠的研究路径,这里我要引用福尔摩斯的一句话:
如果排除了所有的不可能,那么剩下的即使再不可能,那也是真相。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研究形而上学问题的一个首要工作。这里面就是分解律的思想,而不是统一律,我们要把关于形而上的知识与形而下的知识进行分离,考察里面的成分,从而把经验的,也就是形而下的知识给剥离开来,那么剩下的那些规律,就是形而上的知识了。所以,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就能知道,一个玄学家,研究形而上学的学者,他的知识结构里,最多的反而应该是不玄的部分,那些玄的部分只是他知识结构里面塔尖的那个部分,犹如露出海面的冰山,露出的部分是形而上的,海面下巨大的山体是形而下的。只有这样,他才可以称得上为一个玄学家,而不是一上来,就学习大量玄学的部分,对于实际的知识,也就是形而下的知识,却狗屁不通,一门心思搞空中楼阁。类似这样的冒牌哲学家,玄学家,历史上很多,中西方也很多,现代也有很多,因为玄的东西傻子也能喷出一两句,小学生都可以侃侃而谈,而形而下的那些实际的部分,不玄的部分,则很难插嘴,比如数学的,自然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历史的,各种领域的学科知识,他们则无法下手。然而正如我常引用的那句话:
最高雅的产生最低俗的,神佛之侧也有庸俗的小沙弥。
往往好东西都是跟差东西混在一起,魔兽世界里,一般新手都玩治疗,然而在高端团队,治疗往往是团队最厉害的人玩,并且是战术组组长,又比如英雄联盟战队,一般辅助都是队长,但在日常低端排位中,则通常是菜鸟担任这一位置。
这就是一组辩证关系。所以这导致了形而上学充斥了大量的骗子,愚蠢之辈,一生把往大众眼中撒沙子为己任,把时间和才学都花在制作漂亮的碗碟上,然后盖在空的盘子里,端给读者,这些人很大程度拉低了整个人类的思想水平,但是它形而上学里面又有很多好东西,宝贵的东西,一些基本的真理,一些最本质的真理,开启智慧的东西。
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出可靠的路径去研究它,传承它,发展它。
把形而下的知识剥离出来以后,剩下的就是形而上的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就是真理吗?还不够,我们还要研究它的可能性,也就是形而上学何以可能,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呢,因为你不可能每次都花大量的时间去剥离形而下的知识,这种事情干一次就行了,好比血与肉连在一起,第一次研究的时候,我们把肉剥离出来,剩下血,这个时候就要研究血的成分,以后就不用再剥离了,一看就知道了。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一个历来都认为是完全唯物者的哲学,其实这是荒谬的,我一眼就能看出里面形而上的成分,比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完全是封闭式的,今天还有很多小学生引入外部的一些变量来研究马克思的经济学,却连基本前提都错了,这种封闭的根源,为什么要把资本主义社会预设成一个封闭的形式来研究?其根源还是来源于我们这个世界,一个形而上的世界,它有一些边界在里面,有一些无法证明,矛盾的东西在里面,真正的形而上学就是研究这些东西的。
今天我这篇文章,就是要说明形而上学的本质,给读者们讲清楚,形而上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接下来的段落,是你需要仔细看的。
今天这个时代,虽然有很多沽名钓誉之辈在混淆视听,但是那些在历史中伟大的英灵,他们的智慧也从来没有消失过光芒,如果你产生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你就去历史中找找,召唤出能解决你困境的英灵,这样,他就又重新来到这个世界了,今天我就召唤出这样的一位英灵,让我们遵循他的思路,看看他是怎么把形而上学说明白的。
这位英灵就是:康德

我们上面的论述,已经大致说明白形而上学的特征,高度抽象的,说不清楚的,玄奥的,现在我们求助于这位伟大的英灵,用他的刀与剑来削开“形而上学”这个词汇的血与肉,看看里面究竟藏着什么。
我们知道,真理的本质就是判断,虽然黑格尔不同意这种说法,但是我们先可以把他的话筒静音,来顺着判断去讨论一下真理的形式,真理是一种知识,知识肯定是要判断的,如果形而上学总结出来的抽象规律是知识,是真理,那么必然也是一种判断,那么我们就要研究这种判断,把判断进行分类,我们已经讲过认识律,认识律就是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就是判断,这种联系,这种判断一般来说有两种。
一种是:分析判断
一种是:综合判断
所谓分析判断其实就是分解律,也就是谓词已经包含在主词里面了,你只是分析出来了,说出来了,分析嘛,分开,解析,把复杂逐渐拆开。打个比方:“物体是占有空间的”这就是分析判断,因为“占有空间”就包含“物体”这个概念里面了,不可能有什么物体是不占空间的。所以分析判断本身有一种先天的必然性在里面,所谓先天的我解释过,就是在逻辑上在前面的,不是经验上在前面,逻辑上在前面就是先天的,因为因果不可逆,逻辑可逆,所以在逻辑上先的不一定是因果上面在先的,因果在先的肯定逻辑上在先,所以先验的肯定是先天的,但是逻辑在先的,不一定是因果在先的,所以先天的不一定是先验的。所以当你在说“物体”这个概念的时候,你已经在逻辑上确认了物体的属性,它就是“占有空间的”。这就分析判断,以往的哲学家在研究形而上学问题的时候,大部分理性派,就是喜欢用分析判断,先确定一个词汇,然后逐渐从这个词汇中开始分解,逐渐析出一大堆概念,就是因为它具备一种先天必然性,是普遍的,你不好反驳的。但问题是,很容易搞出逻辑游戏,因为稍不注意,他们就把要论证的结果预设在前提之中,藏在里面了,打个比方:问你:你最近有没有打老婆?不管回答有,还是没有你都打了,因为这个句子本身就包含了“你有老婆并且打了”这个概念,但很有可能你没有老婆,更别说打了。尤其在中世纪哲学中对于上帝的论证中包含着大量的这种逻辑游戏,动辄几十万字,晦涩难懂,读者去读这些哲学,最后就是从此与哲学绝缘,或者听一些道学家在论述这里面的道理,反反复复可以说一辈子,犹如滚轮里面的小鼠,最后得不出个所以然,这就是形而上学普遍的研究方式,我们要抛弃这种研究方式。
所谓综合判断就是统一律,它就是相反,也就是谓词没有包含在主词里面,需要你根据经验,去联系它们,所以综合判断又叫做经验判断,打个比方:“物体是有重量的”这就是一个综合判断,看起来好像物体都是有重量的,“物体”里面就包含“重量”,实际上不包含,比如在太空中,物体就可能没有重量,重量只不过是引力的一种作用,重量是可以失去的,比如在电梯中,就有失重现象。我们之前介绍了,一切物质的形式是时间空间,重量不是物质本身的东西,这里面是分析不出来,重量和物体联系起来,就是一种综合判断,它来源于经验,是我们通过观察把这个联系起来的,把“物体”和“重量”这两个概念统一到一起了,但是它只在一定范围有效,并不是普遍必然的。可是呢有的人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虚假的论证,信口开河,随意判断。把任意不想干的事情搞在一起,许多迷信教条就是综合判断。
知道了定义以后,我们来看看这两种判断,都有什么优缺点, 首先 分析判断是有普遍必然性的,很清楚的,而且很容易让人学到东西,经常有人给你搞一个分析判断出来,你就会觉得:奥哟,还能这么理解,原来还有这层意思,以前都没感受到。或者觉得:我就是有这种感觉,就是说不出来,你讲出来了等等。这就是因为那个概念里面本来就包含,所以你才会有这些感受, 但是 分析判断它严格来说就不带给人新的知识,你本来就知道,我点了以下而已,我在知乎上的很多回答,都用了这个技巧,所以得了一些赞,把一些稀松平常的事情进行分析,给了你不一样的感受。好比你有一大堆衣服,但是不会搭配,我跑到你家里把你衣服整理了一遍,说,你这样穿呀,这样穿美,小仙女,你照镜子一看,哎哟,还真是。
但是综合判断就不是了,它就相当于我不是跑你家里整理衣服,从你原有的东西给你搞个分析,而是给你买新衣服,我直接买一大堆新衣服给你。所以综合判断它的不一样之处就在于它可以给你带来新的知识,“物体是有重量的”,这些东西你是分析不出来的,“公园每天早上都有很多漂亮女孩在健身“这个你分析不出来的,是我通过观察,把漂亮女孩跟公园联系在一起的,你读再多理论,搞再多分析,你也不可能分析出漂亮女孩在哪。但是综合判断就有一个问题,它没有普遍的必然性,不能形成规律,有很大的偶然性,比如物体在太空就没有重量了,今天你兴致勃勃去那个公园,可能一个漂亮女孩都见不到了。
大部分的人,注意了,我不是在说别人,我是说在坐的各位,很多时候,学的知识,不是分析判断,就是综合判断,这就是你焦虑的本质原因,因为时代不同了,发展太快了,太多分析和太多的综合了,你只是在不断的接受这些知识,你自己没有建立一个自我产出只是的引擎,特别是现在一些知识付费APP,每天都有大量的知识给你,你随便听一条,都感觉很有收获,你可以根据上面的定义看看,是不是都是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要么就是给你解析概念让你豁然开朗,要么就是告诉你行业的小道消息,让你知道那些你不可能分析出来的东西。
在以前的时代,学习这些知识还可以,因为时代发展太慢,还可以勉强的用的上,但是在这个高速变化的时代,则不行了,你必须要学会一些真正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知识的知识,一切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都来源于这些知识,也就是说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上面,还有一种判断,还有一种真理,这才是你要学会掌握的,但是这些东西知识付费是不可能教给你的,因为如果教给你,你都可以自己判断了,还需要他们的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吗?你不需要了。
但是我要指出这是一种小农思想,就好像制作冰淇淋的人不愿意把冰淇淋机器卖给你一样,害怕你买了就不会再买他的冰淇淋一样,这是完全是错误的想法,因为就算我有了冰淇淋机器,我还是会买,因为没时间自己做啊。但是这个选择权,我要有,我这篇文章就是要赋予你这种选择权。
那么这种判断之上的判断是什么呢?
那就是:先天综合判断
说到这里,我们才算真正进入了正题,但是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难度,如果没有以上冗长的叙述,很难把这个东西的重要性和它的意义讲述明白。我们已经知道,分析判断不给你新的知识,但是它有普遍必然性,综合判断给你新的知识,但是它的是经验的知识,没有普遍必然性。
那么有没有一种判断,既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知识,又有普遍必然性呢?
有的,这就是先天综合判断。这就是真正的形而上学本质,形而上学的本质就来源于先天综合判断,形而上学何以可能,就是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之前我们讲要剥离掉形而下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剥离掉属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知识,那么剩下的知识,我们加以研究以后,发现这就是一种先天综合判断,既有了普遍必然性,又带了新的知识。
也就是说,我们终于探索到了这个世界最为本质的部分,她们一边是我们能够从经验中观察到的可以感受到的知识,一边又具备普遍必然性。这就是康德带给我们的刀与剑,研究形而上学问题的有力武器,这样我们就把形而上学的问题变成了先天综合判断的问题,也就是说,什么是形而上学的本质?那就是先天综合判断。
那什么叫做先天综合判断呢?康德举了好几个例子,比如数学上的,比如:
两点之间的直线最短
这个肯定不是分析判断了,因为“两点之间的直线”这个里面并没有包含“最短”这个概念,所以这是一种综合判断,但是这个定律呢又有普遍必然性,你不可能说这个是错的,而且放到哪里都是对的,这完全不用分析,这就是一种直观。
说到这你应该就明白形而上学是怎么回事了,为什么形而上学那么多谬误?这是因为形而上学的建立,依靠的就是先天综合判断,由于这种先天综合判断它的基础,来源于直观,比如数学的公理系统,以及我上面举的例子,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不可辩驳的,但是很多人呢,就趁着这个乱子,凭什么你数学就可以这样说呢?那我别的也要这样说,反正都是最高真理,基础真理,大家都不能证明,你就说你是对的,我是错的,那凭什么呢,说白了就杠精。我来一段杠精的对话:
我: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杠精:怎么证明呢?
我:这还用证明吗?动物都知道走直线距离,你看我画条线给你看,这不是最短吗?你还能找到更短吗?
杠精:那只是这条线,你再画条线?
我:给你画了,看是不是最短?
杠精:你再画,不一定的,很多假象的,你必须要实实在在的证明才行。你再画试试?
我:……
还有各种高级杠精,什么空间物理学,函数,三角形两边大于第三边等等,这都是从这个公理中引申出来的,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先天综合判断的这种性质,就导致了很多谬误,特别是杠精就很难理解这一点。这种性质:即把两个不相干的事物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普遍的必然性的真理,它的基础来源于直观,这就对人的要求达到了空前的地步,首先这个人必须诚实,他不能自己欺骗自己,一点都不行,他必须要如实的忠诚的对这个世界进行反映,也就是说要纯粹,这就是为什么康德的著作叫做《纯粹理性批判》的原因,一定要纯粹,如果你这个人是个杠精,不真诚,睁着眼睛说瞎话,那首先你自己无法理解,而且别人也说服不了你,现实可能会教你做人,但是人类社会现在已经自成一个系统了,自然很难对你造成什么危害,所以很多人一辈子都活在一种虚幻的人生之中,从来没有,也根本无法掌握真理,再加上许多招摇撞骗者,伪哲学家在旁边摇旗呐喊,他就更加迷惑了。
很多人,是蒙着眼度过这一生的,而还不自知。
除了直观以外,先天综合判断还需要理性,理性的规律就是认识律,认识律递归自身,就产生了超逻辑真理,超逻辑真理有四个,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以及充足根据律。我们前面的文章就是介绍了充足根据律,充足根据律又有,因果律,存在律,认识律,因果律,如此就形成一个循环,这完全是因为理性的操作系统本身递归了自身,所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先天的就是这个操作系统,先验的就是递归以后产生的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先天和先验的关系之所以这么绕,就是因为这种递归,所以我们说,先天的不一定是先验的,但是先验的一定是先天的。

我们召唤的英灵康德,就是把这一系列有关于操作系统的知识,层层分剥,来确立形而上学的研究系统,叔本华更进一步,把这个系统瘦身,一砍再砍,形成了一个非常精练的地步,所以研究形而上学,也就是玄学,康德,叔本华是绕不过的坎,但在知乎上,讨论这两个人的是最少的,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还是不真诚,自己对自己不诚实。我个人认为这个答案很有分量,因为能对自己诚实的人是很少的,读书少的人轻轻的骗自己,读书多的人深深的骗自己,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越读书越傻的原因。还有一些人,瞎研究,得出一些荒谬结论,混淆视听,动不动康德说,大段大段的引用,自己完全是一头雾水。
注意,今天我是召唤了康德,刀与剑本质上还是在我自己手上的,我自己写的文章,错与对,怪不到康德,叔本华头上,他们的对与错,也与我无关,我对自己说的话负责。
请各位读者,擦亮双眼,想学习哲学,一定要搞清楚方向。要把根基扎稳,哲学的研究路子永远都不可能跟科学一样,不然还要分两个学科做什么呢?这一点语言分析哲学完全走了歧途,导致了哲学堕落,对于哲学的学习,形而上学才是正途,我们不能因为历史上有一群人敲锣打鼓,为了自己的利益败坏了形而上学,就把它一棍子打死。当今世界,所有的复杂问题,最终都必须追本溯源,找到它的形而上真理,也就是遵循正确的先天综合判断之下,才能逐渐拨云见雾。更何况,我们知道,世界只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所以理论也只能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
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要跟着伟人的足迹,用现代的语言,进行更加清晰的阐述,赋予时代的气息,抓紧学习更多的材料,补充理论框架,如果可以稍稍再走一步,那就已经是莫大的欢喜了。而这一点对于经院哲学家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要靠论文吃饭,研究这些是不可能拿到研究经费和评高职称的。
时代在滚滚向前,往前冲的时候不要忘记也向后看看,看看到底是谁,才能照亮你前进的路。
综上所述,我们实际上真正要学习的知识,最首要的,在这个激烈变化的时代,是要学习那些先天的,先验的知识,是要学习先天综合判断的内涵和结构,也就是学习哲学,掌握最基础的规律,只有这些知识,才能让你感到安心,只有学习到思维的边界,搞清楚知识的结构,才会从自我之中生发出生产知识的引擎,少看点资讯,少看点演讲,少看点鸡汤,少看点无聊的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要去学习那些先天综合判断的内容,所有的学科,所有领域的知识,究其根本都是通过这些先天综合判断生发出来的,你抓住了源头,也就不会被市面上的无聊的畅销书浪费时间,有人一年读200多本书,结果越读越傻,道理就在这里。
这才是真正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渔网在手,技术在手,想打鱼了,自己打,不想打,就去买。
何来焦虑呢?
最后,我讲一下学习群的入群方式,
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给我,专栏的读后感,内容可以是你的感受,问题等等,附带一下自我的介绍,然后微信发给我,我的微信如果你都找不到,不用进群了。
我们是严肃的哲学学习群,想好再做事。
半吊子就不要来,免得大家互相伤害。
谢谢各位读者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