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他人为对象、旨在达到预期目标的个人或群体的有意义的行为。包括全部 社会互动 ,是一种满足社会期待的 角色扮演 过程。社会活动与 社会行为 在许多方面通用。但 社会心理学 经常使用社会行为这一概念,来研究个体和 小群体 的社会活动,它不涉及大规模 社会组织 行动,以示与社会活动相区别。
德国 社会学家 M.韦伯在社会学意义上较早使用社会活动概念,并力图揭示其本质和性质。他把社会活动分为价值合理型、目的合理型、传统型和情感型 4种。他认为目的 合理性 的活动代表最高层次的合理性,因为它体现了目标、手段和结果的优化配置,是与 资本主义 社会现实相联系的一种社会活动类型。 美国 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由意志理论,包括活动者、活动者追求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手段、活动者面临的各种 环境条件 、价值观和规范以及其他影响行动的观念等变量,并形成不同的行动模式。中国社会学家 孙本文 分析了社会活动的3种情况:①交互活动;② 共同活动 ;③交互共同活动。他把西方社会学创立的社会活动理论介绍到中国,并作出简明扼要的概括。
社会活动与非社会活动的界限有时是不容易确定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的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不能截然分开。人类满足衣、食、住、休息、性欲等基本 生理需求 的活动,在某些方面表现为 本能行为 。当这种行为按照一定 文化模式 进行时,便带有社会活动的性质。但并不是任何社会人的任何举动都属于社会活动,例如雨天个人打雨伞的活动、个人的候车行动。从社会学的意义上看,当个人的活动涉及到他人的活动时,才能称为社会活动。
社会活动依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①按主体人数多少与范围大小可分为 小群体 活动、社区活动和大规模的社会组织活动等;②按活动的性质可分为 经济活动 、政治活动、 法律活动 宗教活动 等;③按活动的主从关系可分为原生活动和派生活动。K.马克思和F.恩格斯认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 物质资料 的活动。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物质 生产活动 是原生性社会活动,对其他派生的社会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