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岩井俊二的《情书》?

关注者
4,113
被浏览
3,402,271

633 个回答

最开始的时候,我只是被这个千回百折的暗恋故事所打动。揭开岁月的层层帷幕,那些最不经意的场景之后,那些最寻常的言语之间,都暗藏着你无法预料的温柔。

谁会想到,恰恰是那个最沉默最古怪的少年,心里藏匿着最真挚的深情呢?

岩井俊二曾说过,他拍的是那些被人所忽略的事。可正是这些细枝末节,一点点构成了今天的我们。

时光在我们身上刻下的每一点印记,即便再细微,也不会消失。这些痕迹反复交叠,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生命密码。那些你曾遇见的人,曾经历的事,总有一天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你身边。

而你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

是的,我觉得这部影片,探讨的其实是记忆与遗忘在我们人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一种生命的回归。每个人的过往,都是一座无尽的宝藏,是一口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泉。当我们迷失的时候,我们总是要回到过去,追本溯源,从这口泉水里汲取力量,才能继续往前。

就像夏多布里昂所说:“每个人的身上都携带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所爱过的一切组成。他会不断回到这个世界。即使他看起来像在另一个世界生活与游荡。”

影片里有两场关于死亡的描叙。

开篇是男孩藤井的悼念会,因为他已经逝世两年,追悼会变得有点像例行公事。爸爸假装忙碌以掩饰自己不再悲恸的事实,妈妈则干脆装病来逃离现场。相比于博子的念念不忘,藤井双亲的表现似乎有点敷衍。

而另一场死亡,是关于女孩藤井树的父亲。在妈妈与妹夫谈起这件事的时候,妹夫都记不清他的死因了。妈妈叹一口气,说:“逝世的人总是容易被人遗忘的。”可是女孩藤井树不想遗忘,她宁愿拖着重感冒也不愿意去医院,因为不想回忆起失去父亲的痛苦。

博子和女生藤井树,在旁人看来,都是不愿意和过去好好道别的人。心怀伤痛的人,好像那只被冻在冰块里的蜻蜓,外表看起来并无损伤,其实早已经死了。

可那只蜻蜓,到底是死去了?还是被永恒地保留在时光里了呢?

女孩藤井树坐在医院的长廊上,一道白光忽然照亮了她,光的尽头是濒临死亡的父亲。他苍白的脸在她眼前快速闪过,她听到来自十几年前的,母亲呼唤自己的声音。此时此刻,过往的记忆纷至沓来,关于男孩藤井树的记忆也一并苏醒。

少年明亮的脸混合在死亡的阴翳里,就像沙土里极其细微的金子。此刻开始,名为过去的卷轴在她眼前慢慢展开,生命里那些以为是无解的事,居然都开始有了答案。不可思议吧,时光的伏笔竟然埋得那么隐秘悠长。

而博子再次来到男孩藤井树的家中,向他母亲求证女孩藤井树的存在。她为自己与女孩藤井的相像介怀不已,母亲看了她一眼,有点好笑地问:“你莫非是在嫉妒?”博子不甘心地点了点头,母亲一愣,随即失声痛哭:“没想到那孩子,还能让活着的人产生嫉妒。多大的福分啊!”

我相信在这一刻之前,母亲其实从未接受自己孩子去世的事实。她的故作轻松,不过是一种伪装。就像女孩藤井树,花了十几年,才终于愿意回想起父亲逝世前的脸。面对悲恸,我们常常选择性地遗忘。谁会像博子一样执着,日日活在对逝者的思念里呢?她几近偏执的认真,戳穿了母亲的自欺欺人,至少在此刻,她无法再以这样的面具去面对博子带着稚气的真诚。

遗忘过去是否就能理所当然地生活?不,不是这样。遗忘是对自己的一种欺骗,更是对生命的一种背叛。

就像王家卫在《东邪西毒》里所说的一样:“如果你不能拥有,那么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

不要忘记自己生命的历史,沉痛的也好,喜悦的也好。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像逆流而上的大马哈鱼,穿越浩瀚的时间之海,回到最初的地方。

影片里的爷爷,就是这样固执地守护着他一生记忆所在的老房子,即使他曾在这里失去了自己的儿子。最后他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了藤井母女的信任,一家人得以继续在这所充满回忆的老房子里生活。院子里那一棵和藤井年龄一样大的树,亦是家族记忆得以依附的载体,就像那些写满“藤井树”三个字的借书卡,背后竟然是一段百转千回的少年心事一样。

失落的时光与记忆,永远有依附,唯待有心人去挖掘。

最后藤井树收获了一份迟来的心意,一份早就该被接受的安慰,却像恒星的光芒,晚了那么一点才抵达。可毕竟是美丽的星光啊,足以照亮黑暗了。

可如果没有博子的执着,男孩藤井的这一段人生就要失落在时光里了。博子真了不起,她像一个考古学家一样,忍受风餐露宿,夏暑冬寒,只是不停地挖掘再挖掘,哪怕只有一点痕迹,她也想要拼凑出爱人的完整历史。终于!沙漠深处的宝藏向她展示了古老王朝曾经的辉煌,即使那份荣耀不属于她一分一毫,她也同样获得了宽慰。

你好吗?我很好。

瞬间即永恒。

过去从不曾过去,这是上天对那些念念不忘的人的一种馈赠。

《情书》是岩井俊二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于1995年上映,由中山美穗主演。在影片中,她独饰两角。

导演在规划两人的镜头时,给博子的都是偏稳定的长镜头,服装多纯色,以凸显她的安静。

而藤井树都是有运动感的镜头,服装有较多图案,表现出她的活泼。

与此同时,那个在窗帘下饰演藤井树的英俊少年柏原崇,也成为那个年代少女心中的梦中情人。

虽然影片并没有获得很多国际大奖,但片尾的藤井树翻开图书卡看到那幅画的场面,绝对堪称影史上的经典场面之一。

我第一次看到此片是在高中的时候,只记得那个美好的结局。但是这次重看时,觉得与其说这个故事讲的是暗恋或者爱情的美好,不如说更多的是讲生与死,回忆与再见。因为如若不是如此,那么导演是没有必要加上藤井树结尾高烧病危,而76岁的爷爷拼了命也要把她背到医院的段落的。也不会花大段渲染博子对着雪山大喊你好吗我很好的场景。

因为死对于人来说是极难接受的事情,所以人们会给这些事情找到理由,或者把事情归咎到自己身上。

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母亲其实是觉得自己丈夫的死来自于当年出自爷爷的没有等救护车的主意,而忘记了爷爷仅仅用了40分钟就把他背到了医院,当然,在结尾她意识到了这点,所以终于同意不再搬家,留在这个丈夫曾经住过的地方。

而博子则是因为未婚夫的死,一直没有办法承认,直到结尾,她对着雪山大声呼喊,她说你好吗,我很好。喊到眼泪掉下来,终于意识到他已经走了。

日本的文艺作品,似乎比其他国家更经常提到死亡的概念。或许因为日本总是地震频发,再加上过去的许多人是海上的渔民,所以生离死别在这个国家更加普遍。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面写道,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它的一部分存在。既然死是生的一部分,所以,和死亡和解,对于生者来说尤其重要。


当少女藤井树一点一点找回并整理出来过去的记忆时,少年藤井树的一切回忆,就如同一封从已逝之人寄回人间的情书,当它们借着最后那幅画拼缀起来时,已经成年的藤井树感动落泪。

这个藤井树,存在于她的回忆中,他永远是那个在窗帘下若隐若现的少年,是那个她愿意在自行车棚等待的少年,他会把袋子套到她头上捉弄她,他会用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借书卡反面画画来表白。

影片用极其温柔与美好的画面,缓缓地把这种遗憾与伤痛的,属于逝者无法触及的美表现了出来,对于看片的人,有一种特别的治愈之感。逝者已往,这份美好的回忆,将留在生者的生命中,作为他的一部分而继续存在着,终身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