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996有争议,并不是不想奋斗、不要劳动。没有人不懂“不劳无获”的道理。但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苦干是奋斗,巧干也是奋斗;
延长工时
是奋斗,提高效率也是奋斗。因此,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上“混日子”“不奋斗”的道德标签,而应该正视他们的真实诉求。强制推行996,不仅解决不了企业管理中“委托—代理”难题,也会助长“磨洋工”的顽疾。从企业家和创业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身上的极限奋斗精神是可贵的,但要考虑到普通员工的位置不同,强制灌输996的
加班文化
,不仅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傲慢,也不实际、不公平。
(人民日报评)
在媒体的质疑声中,有些企业辩称这是一种
企业文化
,“提倡”员工加班、“鼓励”员工全情投入、高效产出。在法律上,这样的做法得不到支持。
劳动法
中明确规定,
用人单位
可以
延长工作时间
,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而“996工作制”的
加班时间
远远超过了这一规定。
(人民日报评)
老板们大义凛然,把“996”捧得跟朵花一样,可“996”工作制到底是怎么回事,违不违法,其实并没多少可以讨论的余地。拨开那些围绕在加班问题上的迷雾,在这层绚丽的道德外衣下,是企业对利益的原始冲动。说到底,这不过是一种转嫁
经营成本
的策略,在不增加用工人数的基础上,将现有员工的
利用率
最大化,这不是奉献,而是一种压榨。这没什么好骄傲,相反是一种污点。
(钱江晚报评)
一个行业起步和
发展阶段
可以靠咬牙拼下来,但靠牺牲员工的正常生活与
休息时间
的发展不可持续,它不仅给员工的身体健康埋下隐患,也无法迎来一个行业的未来。“上班996,生病
ICU
”,虽然是调侃,但也足以警醒相关公司。只有工作没有生活,这样的状态下,员工哪怕拿着高薪,
幸福感
又从何而来。“996工作制”不应该成为任何行业的常态,不仅是
互联网企业
。
(广州日报评)
互联网企业
一直标榜的是创新、平等、自由等几个理念,其愿景常常在于改变世界;但变相强制加班的那些企业,走上的却只是那些不规范公司的
老路
,通过强制灌输老板意志来进行
公司治理
。最终,有能力的员工会逐渐离他而去,没有能力的员工会留下跳“
忠字舞
”。创新在这些公司没有发生的可能,因为缺乏平等的土壤、自由的空间;成功也很难属于这些付出与回报不能统一的公司,因为那总会导致人心涣散。这些公司看起来所从事的是互联网行业,但实际上它们都缺乏真正的
互联网精神
。(凤凰网
评
)
CEO
姚劲波
的
微博
评论中,众多疑似
58同城
员工纷纷留言讨要说法。姚劲波微博第一条内容下已经有数千条评论,有的用户发表评论称,“早9晚9一周6天加班,没有任何补贴调休”;也有用户称,“年轻人需要拼搏,但也不能这么用啊”;还有用户称,“996违反劳动法,变相裁员”。
网上报道中,很多人认为,这样做不排除有“变相裁员”的嫌疑,希望借此逼迫一些员工主动辞职,从而节省数额不菲的
赔偿金
。
今天中国
BAT
这些公司能够996,我认为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美好生活,都希望被尊重,我请问大家,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你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今天我们拥有这么多资源,我们带着巨大的使命,希望在未来能够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你不付出可以吗?不可以
。(
马云
评)
遏制“996”需要
劳动监察
部门严格执法,及时叫停一些用人单位实施的“996”工作制,对不停止
违法行为
的用人单位依法予以严惩,令其付出应有的代价。如此,劳动者自身积极维权,劳动监察部门积极履职、严格执法,才会有利于“996”工作制淡出乃至消弭,真正令劳动者的权益得到应有的维护与保障
。
(
经济参考报
评)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用人单位鼓吹“
狼性文化
”,打着“崇尚奋斗”的
幌子
,强制推行“996”。实际上,奋斗与休息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说不懂得休息就是不懂得奋斗。长期超时加班,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都是摧残——劳动者身体和精神上的疲劳如果得不到及时消除,容易埋下生病的隐患,甚至可能威胁生命安全。近年来,因“996”式工作制猝死、积劳成疾的新闻并不鲜见。如果没了健康的身体,奋斗又何枝可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作强度越大,人越需要好好休息,否则就会影响后续的状态,这本是常识,但往往被忽视。
张弛有度
、劳逸结合,不仅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极为重要,对其提高
工作效率
和
工作质量
也大有益处。因此,企业谋求发展不应以牺牲员工的休息和健康为代价,而应在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激发劳动者的
主观能动性
和创造性。向“996”式的违法
工作模式
大声说“不”,让劳动者名正言顺地休息,还需要相关监管部门出台具体措施,完善监督和
日常检查
机制,让劳动法在
显性
或隐性的“996”面前显现出足够的震慑力和
约束力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为奋斗添加上健康底色,让劳动者和企业方在法律的框架内走向共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