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采茶戏原名“高安丝弦戏”,是在早期高安民间灯歌灯彩和傩舞等民间艺术基础上,吸收了明清时期高安本地的瑞河戏、锣鼓戏等剧种的有益成分演绎而成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作为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高安采茶戏具有语言通俗生动、行腔淳婉清越、气韵刚柔交错、表演质朴优雅的艺术特色。
[1]
- 中文名
- 采茶戏(高安采茶戏)
- 遗产级别
- 国家级
- 遗产类别
- 传统戏剧
- 申报地区
- 江西省高安市
- 批准时间
- 2011年5月23日
- 遗产编号
- Ⅳ-65
历史渊源
民国九年(1920年),灰埠的谌焕庭等从清江经楼请来柯万兰传授了《补背褡》《白牡丹》《洒金扇》《卖花线》《天官赐福》《骂懒婆娘》6个剧目,从而丰富了高安丝弦戏剧目,加快了丝弦戏发展步伐。
民国十年(1921年)以后,丝弦戏艺人一边通过各种渠道,向外界吸取艺术营养;如向湖北、安徽逃荒而来的移民学唱了《十杯酒》《孟姜女》《打骨牌》等节目,请说书艺人徐大猫传授了《十调上坟》,并买来些流行小唱本,如《十打》《玉美人》《瓜子仁》《四季相思》《红绣鞋》《调兵》《手扶栏杆》《铜钱歌》等,进一步丰富了演唱节目。一边又扩大影响,广为授徒传艺,使高安丝弦戏迅速流传开来。
民国十五年(1926年)前后,灰埠的谌焕庭、龚桂林、张汪生、陈有生相继逝世,该班自然解体,仅剩演员谌国泰一人外出搭班。而上湖乡顽幼堂班却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丝弦戏顶梁柱,其他乡镇也冒出上10个戏班。
1931年始,上湖顽幼堂班和独城丝弦班曾先后六次进入南昌市“新新游戏场”(今南昌剧场)和新建县剧场演出,受到群众的喜爱。因日夜上演,节目不够轮换,顽幼堂班便向高安锣鼓班学了《傅公子休妻》和《蔡鸣风辞店》两个大戏。又向上湖傅开元学了《王公子嫖院》《孟姜女送寒衣》《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等剧目,向南昌采茶戏学习编演传本大戏的经验,根据《今古奇观》以及小说、民间故事等陆续编纂传本大戏,如《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陈御史巧探金钗》等,演出剧目日趋丰富。
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高安丝弦戏已经枝繁叶茂,遍地开花,不仅遍及高安全境,还在上高、宜丰、分宜、新喻、万载、清江、奉新、新淦、抚州等地授徒传艺,出现了不少好演员。
1947年,丝弦戏出现较大的变化。上湖顽幼堂班第五次进入南昌市广润门戏院(今八一商场旁边)演出,主要演员有谌国泰、彭辉油、黄绍昌、杨炳辉、熊荣生、罗运憨、兰昌贵等。是时,南昌有个名叫况才生的高安人,很喜爱丝弦戏,他建议顽幼堂班添置戏箱,并乐意贷款购之。顽幼堂班便向他贷款买了一套戏箱,从此,丝弦戏演出就不像以前那样寒酸,不管帝王将相一律穿长袍戴礼帽,而是按不同的人物身份穿戴演出,演员行当也有所固定,除原有“三小”外,还增加了武生、老生、花脸、老旦等行当。演员也由七八人增至十七八人,并由业余发展为半职业班社,农忙种田,农闲演出。同时,丝弦戏的演出地域也逐渐扩大,流行到宜春、万载、上高、宜丰等县和吉安、抚州地区的部分城镇,与其它地区的采茶戏相互交流,表演技巧得到完善和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高安丝弦戏被诬为“淫戏”而屡遭禁演,戏班有时还要承受地方劣绅的敲诈与盘剥,处境艰难。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以后,国民党政府日趋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萧条,高安丝弦戏逐渐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夕已是奄奄一息,濒临消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指引下,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丝弦戏得以全面振兴,并于1978年正式定名为高安采茶戏,很快走向繁荣兴旺,成为江西省四大采茶戏之一。
[3]
文化特征
高安采茶戏常用曲调有:小花调、服药调、北词调、争夫调、逃调、毛朋记调、上船调等。小花调是本调的调式移位后派生而成,属五声宫调式,音调高亢激昂,适应性强,尤适合男声演唱,表现力比较丰富,戏中较为多用。服药调是戏中神仙或鬼魂的常用调,尤以女声演唱更为悦耳动听。北词调属六声商调式,剧中人悲痛、哭诉时,多用此调,故俗称悲调、哭调。争夫调又名月字调,全曲分上下两韵,中间无过门,属五声商调式,老旦、青衣的唱腔多用此调。逃调与毛朋记调都是从锣鼓戏移植而来,对原曲作了一定的加工、修改。其旋律柔和,调式与本调相吻合,常与本调配合演唱。上船调属五声徵调式,易与本调配合使用。
小调在高安采茶戏声腔音乐中为数较多,地方特点明显。有叹烟花调、十杯酒调、采白花调、卖棉纱调、盘广货调、卖花线调、初开怀调、老送郎调、红绣鞋调、耍金扇调、手扶栏杆调等110余个。这些小调,是从高安民歌及民间说唱、歌舞音乐中吸收,经过加工、变化发展而来;或是外地的小调传入高安后,被高安采茶戏艺人们移植使用;或是从高安锣鼓戏中移植而来。其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活泼明快,常用来配合高安采茶戏的基本声腔,在一些大戏中使用。
间奏(曲牌)音乐原有八板头、四工起板、倒西皮等少数几个曲牌。后来吸收高安民间吹打曲牌十转、开茶园、撒网、小北门等;以本剧种声腔音乐旋律为素材,创作编写部分间奏曲牌静思、梳妆等;移植、改编本地及外地民间曲牌紫青音、葬花池、鸳鸯戏水、小阳春、潮州牌等;移植改编兄弟剧种曲牌和京剧的水吟龙、大开门、小开门、傍妆台等,累计40余首,基本形成高安采茶戏间奏曲牌音乐体系。其中一些移植改编的曲牌,由于琴师们独特创新的演奏风格,具有高安乡土气息。
[4]
武场乐器除“铛锣”是该剧种特有的,需要特别定制之外,其他打击乐器均为全国多数剧种通用乐器,由乐器经销商供应。
管弦乐初期只有2把胡琴伴奏,即1把反弦(高胡),1把顺弦(低胡)。后增加二胡、中胡、扬琴、三弦、竹笛、唢呐和笙,其后又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贝士、小号、长号、单簧管、长笛、琵琶、电子琴、电吉他、电倍士等部分西洋乐器。
[4]
小旦以演生活小戏为主,载歌载舞,特别讲究台步与身段的运用。艺人们在台步上创造出很多独特的步法,台步功有圆场、蹉步、碎步、闪步、点步、云步、水波浪、八字步、婆旦步;手帕功有耍帕、抛帕、绞帕、拉帕;丝线尾子功有仙人背剑、水中照镜、绞麻花、双星拱月、穿针引线、描花刺绣、采桑种麦、赶鸡喂猪等。
小生穿长袍、戴礼帽、手拿摺扇表演,故名“长褂子”。为表达各种人物性格及思想感情,艺人们在台步、礼帽、扇子等方面创造出许多独具特色的表演技艺。台步功有垫步、撩袍步;扇子功有抡扇、转扇、翻扇、抖扇、揉扇、挽扇花;礼帽功有转帽、甩帽、颠帽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