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发生在三国时期、距今1800多年以前的赤壁之战,应视为一场影响深远、范围广阔的战役。从洪湖乌林到江夏金口的长江沿线及两岸区域,都应视为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经梳理史料典籍、结合出土文物,位于江夏金口的赤矶山,应为孙刘联军驻地,吴将黄盖由此出发前往曹营诈降。
与赤矶山隔江相望的大军山、小军山和纱帽山,应为曹魏大军或孙刘联军驻军设防之地。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金戈铁马烽烟起,发生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之战,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此役,曹魏大军惨败于孙刘联军,初步奠定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发生在1814年以前的那场战争,在三国时期近百年的历史中,最负盛名、也最具意义。它的影响,超过了曹操大胜袁绍的官渡之战(公元200年)、陆逊大败刘备的夷陵之战(公元222年)。
这一年,是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第二年。诸葛亮出仕之前“隆中对”,建议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走向现实,他本人也成为智慧与谋略的代名词。
经过历代文学的修饰和演义,赤壁之战成为浓缩三国历史和三国文化的大舞台,对后世影响深远。
武汉经开区面积接近500平方公里,在军山区域就有大军山、小军山、设法山等地名,还有擂鼓墩、诸葛城等文化遗迹,有关赤壁之战的三国故事广为流传。
赤壁之战及其背后的三国文化与“借东风、定军山”二次创业再出发的武汉经开区有无关联?
5月29日,初夏时节,熊召政、徐二明、夏增民、祁金刚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前往武汉经开区,渡长江、登山顶,专题调研“大军山与三国文化”,探寻军山与三国文化的历史缘源。
赤壁,究竟在哪里?
关于赤壁之战的战场,锁定在东汉地理版图的中心古荆州,这个在史学界没有异议。
可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究竟在哪里?
据了解,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至少有七种说法: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但主要有四种说法:蒲圻、汉阳、黄州和江夏之赤壁。
但是,最有名的,是蒲圻赤壁和黄冈市黄州赤壁。
▲
黄州赤壁
北宋元丰年间,苏东坡被贬黄州,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和前后赤壁赋,为黄州赤壁写下千古绝句。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道是”三字,让这位大文豪认定黄州赤鼻山(赤壁山)就是赤壁之战的发生之地,显得没有底气。
因苏东坡之盛名,黄州赤壁就被称为了“文赤壁”。
▲
咸宁蒲圻“武赤壁”
位于长江南岸的咸宁蒲圻,被后人称为“武赤壁”。之所以如此称谓,缘于江岸皆为赤色石壁,壁上刻有相传为孙刘联军统帅周瑜手书“赤壁”二字,其对岸又是史料所记载的曹魏水师大营所在地——乌林(今洪湖乌林),而且,蒲圻地界上还出土过不少的三国时期刀剑箭镞等兵器。
赤壁之战的“蒲圻说”,渐成主流。1998年,咸宁蒲圻更名为“赤壁市”,似乎为长久以来的争论画上句号。
但是,史界、学界仍然存疑。
赤壁之战
是一场战斗,
还是一次战役?
“关于赤壁之战发生地的争论,是不是可以换个思路?”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熊召政提出,是否可以先给赤壁之战“定个性”——这场发生在1800多年以前的大战,究竟是一场战斗,还是一次战役?
熊召政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所著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等,后被改编为48集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
受北京卫视邀请,熊召政曾作为制片人、主讲人,制作了八集电视纪录片《赤壁之战》,对三国文化及赤壁之战进行了深入研究。
赤壁之战,是决定曹魏、孙刘命运的大战。当时的军事态势是,曹操倾尽精锐南下,意在一战灭孙刘、天下重归一统,孙刘联军拿出全部家底应战。据史料文献考证,双方投入的总兵力总计超过20万人。
“没有长达一两百里的地段、区域,容不下这么多人马。”熊召政说,如果是一场战斗,那么战场就可能是一个相对狭小的地方;如果是一次战役,那么战场就会是一个相对广阔的区域,“比如,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双方投入兵力超过100万人,战场涵盖苏北、豫东、鲁西、皖北四个地区,战场面积超过400多平方公里”。
熊召政的观点是,赤壁之战绝非只是一场仅限于赤壁的战斗,而是一场点面结合的宏阔的战役:从蒲圻(对岸是乌林,史料称系曹操水师大营)到江夏金口,长江沿线近两百里的区域,都可能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江夏
金口古镇
在赤壁大战之后200年左右,南北朝时期刘宋人盛弘之所著地理专著《荆州记》对赤壁之战的记载,为熊召政的观点提供了史料证据。
《荆州记》对赤壁之战的记载是:“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
盛弘之此说,被视为历史文献中关于赤壁古战场最早、最明确的论述,比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江水注》还要早50年。
盛弘之为赤壁之战的战场区域划了一个大范围:乌林、赤壁之间绵延百余里的江面和两岸,都有可能属于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按《荆州志》所载,乌林与赤壁不会隔江相望,而是相距160里,乌林在赤壁的上游,赤壁在乌林之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徐二明对赤壁之战的看法,与熊召政的观点相同。
经认真梳理《三国志》【[晋]陈寿 著】、《水经注·江水篇》【[北魏]郦道元 著】、《舆地纪胜·汉阳军景物下》【[南宋]王象之撰】等典籍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载,基于当时军事力量的分布、组合与运动态势,徐二明教授从战略角度探查“赤壁之战”。
徐二明教授认为,赤壁之战不仅仅是“火烧赤壁”这一次战术行动,而应该囊括自鲁肃携诸葛亮至柴桑开始,直到曹操败退回南郡的整个战役过程;其间孙刘联军与曹军发生多次战斗,整个战役至少应该分为若干个阶段。
“因此,所谓的‘赤壁之战’,并不是遭遇战时赤壁一个地点的战斗,而是一个完整的战役过程,乌林决战是整个战役的关键。整个战场十分辽阔,纵深达三百余里。”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学教授夏增民,早年曾专门研究过三国的历史和文化,查阅和搜集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
他认为,应该从全局的角度,而不是从战斗的角度看看待“赤壁大战”。从战役的角度看,赤壁之战战场广阔,应该包括从今天的洪湖乌林到江夏、汉南的长江沿线,“江夏金口,包括军山、汉南,都应该涵盖在赤壁之战古战场的范围之内”,发生在乌林与蒲圻江面上的“火烧赤壁”战斗,应该是整个‘赤壁大战’的一个组成部分。
大军山、小军山
或为曹军行营/孙刘联军驻地
既然从咸宁蒲圻到江夏金口,都有可能是赤壁古战场。那么,这个古战场,是否囊括与江夏金口赤矶山隔江相望的纱帽山和大、小军山呢?
在5月29日的“大军山与三国文化”专题调研中,地方文物考古专家祁金刚做了一个名为《赤壁大战遗址遗迹考略》的演讲,明确提出“赤壁大战遗址在江夏金口”的论断。
祁金刚早年求学于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长期主持江夏的文物考古类研究,出版40万字专著《江夏溯源》。
经过梳理、查证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江水篇》,还有清康熙五十三年、同治八年《江夏县志》等史料所载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载,结合近年来在赤矶山以东东汉古墓群中出土的铁刀、青铜剑、铁剑、弩机、箭镞等大量兵器文物,祁金刚认为,《水经注·江水篇》中所说的“赤壁山”应为如今江夏金口的赤矶山。
▲江夏
金口
郦道元曾任荆州刺史,著《水经注》一书之时,距赤壁之战约250年,被视为赤壁之战有据可考的权威论断。
《水经注·江水篇》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载为:“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降魏武大军处所也。”“西百人山在汉阳县南八十里;军山,汉阳县南六十里;小军山,(汉阳)县南五十里”。
▲小军山
近代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所撰《水经注疏》,当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所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以及权威辞典《辞海》等,也都认定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就发生在江夏金口。
同时,根据当今权威辞典《辞海》对“赤壁”词条的解释,祁金刚更加确认他的论断。
《辞海》对“赤壁”词条的解释是:“赤壁,即今湖北武昌县(江夏区)西赤矶山,与纱帽山(既大军山)隔江相对。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军败曹军于此。”
▲
纱帽山
祁金刚还认为,江夏金口与长江对岸的军山,与《水经注》所载相吻合,而且从山川形态与地理地貌上进行分析,也称得上是“天然的战场”:赤矶山与纱帽山隔江相对,西为广阔平原,浩荡长江,东面为绵延山丘和大片湖网,北有大军山矗立,东北为金口槐山矶,两山形成锁钥之势,确为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
北魏郦道元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地理学家之一,一生游历长江南北,还当过北魏治下的东荆州刺史。
熊召政认为,郦道元在东荆州刺史任上,获得了第一手荆州的历史资料与山川掌故,加之他本人还可能沿江而下作过细致的地理考察,因此“《水经注·江水篇》中所载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可信。”
结合《辞海》对“赤壁”词条的释义,熊召政认为,位于江夏之西的赤壁矶在长江之南,与长江北岸的大军山隔江相望,地形与历史上记载的赤壁之战发生地极为相近。事实上,大军山紧挨洪湖,与乌林镇相距并不太远,“大军山与赤壁矶之间的江面可能就是赤壁之战的发生地”。
据《水经注·江水篇》、《三国志》、《舆地纪胜·汉阳军景物下》等史料典籍,熊召政、徐二明、夏增民等认为,赤壁之战中,与江夏赤矶山隔江相望的大、小军山和纱帽山,应为曹魏大军、孙刘联军其中一方的军营。
熊召政介绍,赤壁大战之前,曹魏大军驻防于从江陵到汉阳、黄州一线的长江北岸,如今军山区域的大军山、小军山,可能是曹操的行营(中军)所在,乌林则是曹军水师驻地;孙刘联军一方,周瑜行营可能位于长江南岸的咸宁蒲圻(即今赤壁市),刘备则驻军于鄂州樊口(即今江夏与鄂州共有的梁子湖)一带。
▲大军山
徐二明教授则对赤壁大战前的战场态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小军山和纱帽山应是孙刘联军的驻地设防之地。
《舆地纪胜·汉阳军景物下》亦载:“大军山、小军山在汉阳县,昔吴、魏相持,陈兵于大、小两山,故有大军、小军之号”。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9月,曹操攻占南郡(郡治江陵,今湖北荆州)后,水陆大军二十余万浮江东下。孙刘联手抗曹,刘备进驻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后,派诸葛亮至柴桑请孙权出兵。周瑜奉孙权之命,率三万人马,溯江西进至夏口与刘备汇合,“夏口便成为孙、刘联军抗曹的大本营”。
徐二明教授认为,曹操与孙刘联军兵力对比悬殊,联军采取守势。《水经注·江水篇》所载“赤壁山”,即今武昌西南长江右岸的赤矶山,“与赤矶山隔江相望的两座山,正是周瑜在此驻军设防抗曹,其后才有大、小军山之名”。
【编辑:王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