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P的受众定向精确到每个个体,这样精准功能是依靠DMP实现的。
DMP(数据管理平台)把分散的多方数据进行整合纳入统一的技术平台,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和细分,让用户可以把这些细分结果推向现有的互动营销环境里的平台。
具体如何应用?
以某一个消费者为例,通过对其
IP地址、上网行为(如浏览、点击、购买)、浏览内容偏好以及频率、时间
等的分析勾勒出
他的特征
和
对应的人群标签
。
优秀的
DSP支持多维度定向
,筛选出最有传播价值的人群,锁定目标受众。主要定向方式有:
语义定向 、行为定向 、消费意向定向 、人口属性定向 、地域定向 、机型定向 、相似人群定向 、回头客定向
。
RTB(Real-time Bidding)实时竞价是DSP的核心功能之一
,这一购买方式能比较开放、透明的帮助广告主用合理的价格赢得最有价值的曝光机会。
RTB是一种利用第三方技术在数以百万计的网站上
针对每一个用户展示行为进行评估以及出价的竞价技术
。与大量购买投放频次不同,实时竞价
规避了无效的受众到达,针对有意义的用户进行购买
。
举例来看在一次广告显示的流程中,这些生态伙伴都参与了什么样的动作。
-
用户打开某个网站,网站产生了一个对实时竞价系统广告网络的请求。
-
实时竞价系统向某个DSP发送请求(包括用户是谁,当前页面是什么,以及一些上下文的数据)。
-
DSP收到请求后,向DMP发送一个数据请求,用于收集用户更多的信息,包括用户的年龄、性别以及喜好。
-
DSP收到DMP的信息以后,会向实时竞价系统发出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广告以及竞价的价格。
-
实时竞价系统收集到所有广告竞价以后,会举行一个拍卖(Auction)。每个实时竞价系统的拍卖规则可以不同。
-
实时竞价系统会向赢得广告位的DSP发送最后的收款价格,这个价格是根据某种拍卖规则决定的。
-
广告显示给了用户。
-
用户对广告的反馈,例如是否点击,是否购买广告相应的产品,是否订阅广告对应的服务等,这些信息会返回给DSP。
注意,这里提到的实时竞价系统既可以是一个SSP,也可以是一个ADX
。
可以看出,在广告生态系统中,几乎所有的角色,都要在每一个广告请求中参与其中。每一个流程的不精确都有可能让最后现实的广告不符合用户的喜好。
-
由上图可知,在整个广告生态系统中,
对用户的追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如果广告平台的任何一个部件无法对用户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那就无法显示相关的广告。
-
广告生态群对用户信息的追踪有一个基本的技术——
存储用户的Cookie
。实际上,在广告生态圈里,就是用Cookie来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识别的。当用户第一次访问一个网站的时候,一段Cookie就会被建立并且存储在用户的浏览器里。当用户下一次再访问的时候,这段Cookie就会被重新访问并且可能被更改。
-
注意,Cookie是和某一个域名(Domain)相关联的。**比如,在通常情况下,你访问了A网站,B网站就无法访问你在A网站的Cookie。**这样做的初衷是在互联网上可以做到保护用户的隐私以及有限制的信息共享。但作为广告平台来说,这样做当然是无助于平台对于用户信息的访问。
-
那么,一种方法就是B网站直接得到A网站的允许,到A网址植入脚本从而来收取用户的Cookie信息。**例如,在某个时期内,纽约时报的网站就有多达17个合作方在对用户的数据进行收集。**然而,即便是这样,每个单独的数据收集方都只能对用户在互联网上的行为进行局部的数据采集。也就是说,这些收集方很难对用户在互联网上的全部行为进行建模。很明显,这是不利于展示最有价值的广告信息的。
-
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慢慢催生了一个新的技术——
Cookie的整合
。即
把多个由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收集的Cookie进行匹配,从而能够在逻辑上把这些Cookie都当做同一个人处理
。据统计,一个用户在30次点击内,就有99%的概率会被互联网上前10大“数据追踪机构”所追踪,而至少有40%的Cookie可以得到有效的整合。
-
用Cookie来追踪用户并不是万能的。用户可以删除Cookie信息甚至在浏览器的层面禁止Cookie信息。这就给广告平台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最近几年,基于其他存储技术的用户追踪手段,例如
Canvas API
或者
Flash Cookie
等也慢慢流行起来。
RTA(Real Time API)
是直投与ADX(Ad Exchange)相结合的一种投放模式,即每次请求时,广告平台都通过API询问
广告主是否参竞
,然后结合广告主返回的决策进行下一步广告的优选投放,最终提升广告主的广告投放效果,如下图所示。
备注:
1)
直投模式
:广告主直接去媒体广告系统投放广告的模式,依赖于媒体数据和算法能力。
2)
ADX模式
:媒体提供流量,广告主利用自有数据及投放模型完成投放,广告无法利用媒体侧投放模型。
通俗地解释,API要实现的,是能够传送媒体人群数据给广告主,然后让广告主决定是否给这个人投放(推送)广告
。具体方式如下:
-
媒体平台根据广告主提供的目标人群要求,对其用户人群进行圈选,并将圈选之后的人群的device ID通过API推送给广告主。
-
广告主将这些device ID与自己圈选的一方数据进行匹配。
-
匹配命中的device ID,会通过API返回给媒体,然后媒体对这些device ID进行广告投放。
什么叫“与自己圈选的一方数据进行匹配”?这一步很关键,本质上透露了这种广告适用的广告主和场景。设想一个场景,还以携程为例:假如携程推一个“四川旅游优惠季”的广告,这个投放的策略已经想好,对过去两周以及现在所有搜索过四川的酒店、航班、火车的用户,进行广告投放。携程实际上是
对它已有的用户,进行“唤醒式”的投放
。
所以,实际上是媒体“听命于”广告主,问广告主,“我投放这个人可以吗?”广告主再根据自己选定的一方数据的人群,比对媒体发来的人,决定是否给这个人投放广告。投放与否的决定权,在广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