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应届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了一千万,规模创历史新高,这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什么影响?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了一千万,规模创历史新高。叠加疫情影响,在更加“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高校毕业生们广投简历,企业…
关注者
2,437
被浏览
3,164,624

741 个回答

1000万,有的时候真的令人感慨,

全国排名前100的学校,假设每所学校的毕业生平均有5000人(其实很多院校没那么多,在3000以下),这部分全算下来,也就是50万人。

也就是说,如果你能进入全国top100的大学,那么你已经是同届毕业生中的前5%了,如果进一步拓展至同龄人,按照1800万计算,那就是前3%,如果你是985,那么就是妥妥的百里挑一。



然而,在我国产业聚集的主要城市,top100的学历拿出来想要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不能说完全没用,只能说未必有什么决定性作用。

有的人会说,你干嘛非要去一线城市卷,不能回到二三四五六七八线城市吗?其实都知道,如果有家底有圈子人脉支撑的话,谁不愿意选择一个压力小生活舒适的地方呢?



现在读书无用论2.0版本逐渐开始抬头,你名校毕业又如何,还不是比不上人家土著;读书好又怎么样,还不是找不到工作;孩子读书好不好不重要,父母多给他留几套房就行了;我看身边很多混得好的,也不就是大专毕业吗,读书好又如何?

我只是觉得,一个国家努力上进去读书学习的青年,不应该过得那么艰难。


年轻人就业难的问题早在疫情之前就有显现了。

2019年上半年校招时,就有学弟跑来向我咨询就业问题。他是一个学习机电的专科生,说是校招期间,学校里的大多数企业就是普通流水线上的机械式工作。

他说他并不是说看不起这样的工作,只不过三年花了近6万的学费,而且还不算生活费,结果完了却是从事一个只要有手就行的工作,他觉得自己这样的就业成本太高了,还不如当初高中毕业就直接去工厂。

好多工厂老板都说年轻人现在眼高手低,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从年轻人的角度思考过原因。他们自己做生意都要考虑成本,年轻人难道就不考虑自己学习这么多年的成本了?

事实上,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自降成本了。尤其是在外卖和快递行业,研究生与博士生早已不是凤毛麟角,可他们为什么宁愿跑外卖都不愿意进工厂呢?说到底还是成本问题。

为了生计,他们已经舍弃了自己在求学期间的很大一部分付出,现在工厂还要在他们的工资待遇与生活时间上尽心克扣,试问谁能接受?就好比一个商贩已经将自己的商品价格将到了自己进货时的价格,结果买商品的人还想跟商贩要优惠,这样的买卖有几个商贩能接受?

疫情是放大镜,它让本来就已经日现端倪的就业矛盾问题在这两年变得极其突出起来。

个人认为,之所以会这样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原因之外,还有关于我国产业分布的一些原因。

众所周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产业密集地区,内地毕业生毕业后找工作,大多数都是首选东南沿海地区的企业。

平常毕业生外出家门找工作,家长只是担心一段时间就过去了,但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有几个家长放心自己并未有多少安全防护经验的孩子出远门工作?

尤其是独生子女,父母就更加不放心了。再加上如今严格的出行管控,导致好多没有社会经验的毕业生还未出行,就被这种严格管控的防疫形式给吓住了(疫情需要严格管控,此处并没有发牢骚的意思),这种情况下,远离东南沿海的工厂想招到内陆学生就更难了,尤其是那种还没有安全保障的工厂。

所以,出现问题后请不要把责任一股脑的推到年轻人身上,好多90年以后的年轻人都是无资、无房、无田的“三无”青年,他们比任何人都渴望赚钱,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渴望赚钱的心态,使得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更加的精打细算,尽可能的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有行业招不到年轻人入工,那么就请该行业或企业的老板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年轻人的一番精打细算后,将你们划分到了“淘汰”一列?

其实今年失业率已经爆表了。除了大学毕业生,还有35岁的毕业生。

这两年很多人涌进外卖快递行业。外卖行业也卷起了。那些过35岁,失业又身背负债的人。真正是负重前行,拿命换钱。

至于进工厂,不但很累,而且工资极低,上面某些人就是一天到晚拼命鼓励年轻人进厂。

外卖配送也很累,好歹工钱会稍微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