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
收藏
0 有用+1
0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 新会 ,生于 日本 东京 。毕生致力于中国 古代建筑 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1-2]
1901年4月20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 东京 。1906年,在日本 横滨 大同学校读幼稚园。次年,全家从日本横滨迁居到神户郊区的须磨海滨,进入 神户 同文学校初小读书。1912年,跟随父母返回 中国 [44] 1924年6月赴 美国 ,先后在 康乃尔大学 哈佛大学 美术研究院攻读,于1927年获 宾夕法尼亚大学 建筑系硕士学位。1928年8月,回到东北,受聘于 东北大学 并创办建筑系 [47] 。1931年起,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开始致力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抗日战争胜利后,梁思成回到北平,在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并被聘任为系主任。1947年2月,被推荐任 联合国大厦 设计顾问。1948年4月,被选任为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9年,参加 中国共产党 。1962年后,先后指导 华侨大厦 改建工程以及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设计。1972年1月9日病逝,终年71岁。 [45]
梁思成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的科学研究体系,提出了“整旧如旧”的古建筑修复理念,为“中而新”建筑的设计创作打下了理论基础。1987年,梁思成及其领导的清华大学团队完成的成果“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0年起,以梁思成命名设立了“ 梁思成建筑奖 ”,这是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 [46]
中文名
梁思成
外文名
Swithin Liang [19 ]
Liang Shih-cheng [19 ]
Liang Ssu-cheng [20 ] (威妥玛拼音)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籍    贯
广东 新会
出生日期
1901年4月20日
逝世日期
1972年1月9日
职    业
建筑学家
主要成就
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中央研究院院士
出生地
日本 东京
父    亲
梁启超
母    亲
李蕙仙
配    偶
林徽因 林洙
子    女
梁从诫 梁再冰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成长求学时期

青年梁思成 [3]
梁思成的父亲 梁启超 ,是清末改革家,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国,所以梁思成出生于 日本 东京 。1912年, 辛亥革命 后,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1912—1914年)就学。1915年,入北平清华学校( 清华大学 前身),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1924年,和 林徽因 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 哈佛大学 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肄业)。
1928年3月21日(一说1928年6月 [21] ),梁思成与 林徽因 在加拿大 温哥华 结婚。 [18] 之后赴欧洲参观古建筑,8月18日回国后,在沈阳 东北大学 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1929年8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今 北京市 ),在协和医院生下女儿,取名 梁再冰 ,意为纪念已故父亲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 [4]
1930年,和张锐参与天津市规划,以《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获奖。 [5]

抗日战争期间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梁思成于1931年回到 北平 ,进入 中国营造学社 工作(任法式部主任)。
在1932年,主持了故宫 文渊阁 的修复工程。同年,著成《 清式营造则例 》手稿。
从1937年起,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包括天津蓟县辽代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宝坻辽代建筑 广济寺 、河北正定辽代建筑 隆兴寺 、山西辽代 应县木塔 、大同辽代寺庙群 华严寺 善化寺 、河北赵州隋朝建造的 安济桥 等。这些重大考察结果,写成文章在国外发表,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为梁思成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和编写《 中国建筑史 》,准备良好的基础。
1944—1945年,梁思成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解放战争期间

梁思成绘:周末是谈恋爱还是去教堂? [6]
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受聘美国 耶鲁大学 教授,并担任 联合国大厦 设计顾问建筑师。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 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梁思成回到母校 清华大学 创办了建筑系。 [7]
1948年,在 平津战役 前,梁思成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地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梁思成、泰戈尔、林徽因合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还先后担任了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建筑学会 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委员、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50年初,梁思成与都市计划委员会的 陈占祥 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但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 北海 团城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蔓延。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时任北京市副市长 吴晗 担任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之后,在文化部举办的文物界知名人士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也与吴晗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 [8]
1962年,在 林徽因 病逝七年之后,梁思成娶了比自己小27岁的 林洙 程应铨 前妻)。
文化大革命中,梁思成被当作“复古”典型批判并抄家,所收藏的全部图书资料被没收。
1972年1月9日,梁思成病逝于北京,终年71岁。 [9]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出版图书

  • 作者名称 梁思成
    作品时间 2013-1-1
    本书是为了纪念梁思成先生去世40周年而编成的。2013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 作者名称 梁思成
    作品时间 2006-4
    《清式营造则例》是1934年中国营造学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思成。书中详述了清代宫式建筑的平面布局、斗栱形制、大木构架、台基墙壁、屋顶、装修、彩画等的做法及其构件名称、权衡和功用,并附《清式营造辞解》、《各件权衡尺寸表》和《清式营造则例图版》。
  • 作者名称 梁思成
    作品时间 2001-1
    本书是我国已故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早年用英文写成的一部简明的中国建筑史,旨在借大量照片和图版,就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的演变,向西方读者作个通俗的解说。
  • 中国建筑史
    作者名称 梁思成
    作品时间 2005-5
    《中国建筑史》由自1939年起担任中央博物院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的梁思成编写。从42年开始着手编写中国建筑史,两年后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

建筑作品

作品名称
设计时间
备注
石头楼
1929年
吉林大学教学楼旧址 [21]
1929年
位于清华大学第一教室楼北端后山之麓
1929年
位于北京植物园,为家族墓园
吉林省立大学礼堂和图书馆
1930年
北京仁立地毯公司铺面改建
1932年
北京大学地质学馆和女生宿舍
1934—1935年
1949年
位于山东省临沂市 [16]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1950年
位于陕西师范大学老校区 [10]
人民英雄纪念碑
1952年
纪念碑设计工作由梁思成主持 [11]
哈尔滨工程大学 11号、21号、31号、41号、51号,五栋教学楼
1952年
5栋教学楼由梁思成设计 [12]
任弼时墓
1952年
位于八宝山东部的坡顶上
林徽因墓
1955年
位于八宝山
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
1963年
位于扬州市古大明寺内,1973年建成
山东师范大学文化楼、一号、二号教学楼
1954年
位于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主设计者为倪欣木

学术著作

著作名称
发表时间
备注
《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
1932.3
营造学社汇刊三卷一期
《蓟县独乐寺山门考》
1932.6
营造学社汇刊三卷二期
《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
1932.6
营造学社汇刊三卷二期
《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1933.4
营造学社汇刊四卷
《云岗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1933.12
营造学社汇刊四卷
《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
1933.12
营造学社汇刊四卷,与刘敦桢合写
《赵县大石桥》
1934.3
营造学社汇刊五卷一期
《修理故宫景山万寿亭计划》
1934
营造学社汇刊四卷,与刘敦桢合写
《汉代建筑式样与装饰》
1934
营造学社四卷,与刘敦桢、鲍鼎合写
1934
单行本
《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
1935.3
营造学社汇刊五卷三期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1935.3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三期,与林徽因共同署名 [49]
《治故宫文渊阁实测图说》
1935
营造学社汇刊四卷,与刘敦桢合写
《故宫文渊阁楼面修理计划》
1935
营造学社汇刊四卷,与蔡方荫、刘敦桢合写
《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
1935.9
营造学社汇刊六卷一期
《建筑设计参考图叙述》
1935.12
营造学社汇刊六卷二期
《建筑设参考图集简说及(一)台基,(一)台栏杆.(三)店面.(四)斗棋(汉一宋).(五)斗拱(元明清)》
1935.12
营造学社特刊
《中国建筑史》
1945
单行本
《中国建筑和艺术》
1946
英文稿
《城市计划大纲序》
1951
单行本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1952
文物二卷五期
《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
1953
《中国建筑的特征》
1954
建筑学报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1954
建筑学报,与林徽因、莫宗汇合写
《东亚城市建设与改造》
1958
国际建筑协会 会议上的报告
《建筑创造的几个重要问题》
1961
建筑学报
《世界史纲》
向达 等合著 [48]

成就和影响

播报
编辑
梁思成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43]

古建筑保护

从1931年起,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一开始梁思成就把近代的科学方法应用到研究中国古建筑上,他明确提出:“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所以,他坚持研究古建筑首先必须进行实地的调查测绘。选择北京故宫作目标,因为这是目前留存最大量的明、清两代古建筑的代表。他手执清代朝廷公布的《工部工程作法则例》为课本,对着实物,从整体到局部,一一逐个辨识、测量、记录。1932年4月开始,梁思成对蓟县独乐寺辽代建筑进行了调查,写出了详细的报告,在不长的时间里,又连续写出了《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赵县大石桥》、《晋汾占建筑预查纪略》、《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茸计划》等10余篇论文和报告,将一座座从汉唐、宋辽到明清各代的古建筑珍宝展现在人们面前 [43]
经过对古建筑的系统调查研究,梁思成终于得到了丰硕的成果。1934年,他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这部著作第一次将繁杂的中国古建筑构造和形制作了科学的整理和分析,对清代建筑的各部分作法和制度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论述,第一次用近代的建筑投影图绘制出清式建筑构架、门窗、装饰和彩画的详图,使人们在多彩的占建筑遗迹面前不再停留在般的感叹上,而获得了科学的认识和了解 [43]

古建筑设计

1963年,为促进中日友好,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在设计中,根据1200年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在日本兴造了奈良招提寺的史实,采用了中国唐代建筑的式样和风格,以象征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 [43]

人才培养

1928年,回国后担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为中国培养新型的建设者。1945年,回到清华大学筹办了建筑系,后半生始终投入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上 [43]
梁思成在古建筑研究中坚持的严谨学风也贯穿在他的教育工作中。他审阅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论文都是逐句修改,从内容到错别字,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他不仅自己做到,而且也要求教师和学生熟悉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能随手勾画出这些建筑的形象和记住它们的建造时期。他不但培养学生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作风,反对少数艺术家的所谓不修边幅的那种散漫习气。他强调一个建筑师要对一个工程负责,必须要有严格和科学的工作作风。他要求每一张设计图纸都要制图清楚,尺寸准确、连写字大小都要按不同等级的规定,文字与图分布均匀,干净利索,一目了然 [43]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关系
姓名
介绍
父亲
(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乳名宏猷,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号沧江、饮冰室主人等,广东新会环城茶坑人。 [29]
母亲
李端棻的堂妹,京兆公讳朝仪之季女。 [31]
大姐
(1893—1966年),梁启超长女,出生于广东新会,诗词研究专家。 [36]
三弟
1904年出生于澳门,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是中国第一位接受西方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 [37]
四弟
(1907—1932年)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 [40]
五妹
图书馆界著名耆宿、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38]
六弟
(1912—2001年)经济学家,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40]
七妹
(1914—1988年)社会活动家。 [40]
八妹
1917年出生, [39] 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奔赴新四军参加革命。 [40]
九弟
(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40]
妻子
林徽因 [32] (第一任妻子)
(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出生于浙江杭州。曾任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 ,“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33]
林洙 (第二任妻子) [34]
林洙(1928年- )福建省福州市人,清华大学建筑师、教员、作家,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 [35]
女儿
1929年8月生于北平 ,梁思成与林徽因之女,为纪念祖父梁启超(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而得名。早年就读于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担任新华社记者,1991年退休。 [41]
儿子
1932年出生于北京,是梁启超之孙,梁思成、林徽因之子。 [42]

荣誉奖项

播报
编辑
梁思成全集
1963年,梁思成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建筑于1973年建成,1984年,荣获中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198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证书,表彰梁思成教授和他所领导的集体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13]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梁思成照片集 (4张)
美国学者 费正清 对梁思成在抗战时期的工作作了如下的评价:“二战”中,我们在中国的西部再度重逢,他们却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但仍在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当时林徽因身患肺结核,梁思成则因为青年时代一次车祸的后遗症而导致脊椎受伤。然而,无论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无损于他们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就是在战时的这一时期,梁思成用英文写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 [14]
梁思成的学术成就也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学者 李约瑟 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13]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体育健将

梁思成出生时双脚存在畸形,医生将其双脚置于特制盒子内矫正达一月之久,后基本恢复正常。在清华学校就读期间,学校优质的体育教育促使他在体育方面表现卓越,多项技能皆名列前茅,为日后的田野调查筑牢身体根基。晚年的梁思成曾向学生回忆往昔,笑称:“别看我如今又驼又瘸,当年可是 马约翰 先生( 清华大学 体育教授)的得意门生,还是颇有名气的足球健将,在全校运动会上勇夺跳高第一名,单双杠与爬绳技巧也十分出色。” [26]

少年英姿

梁思成在各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英语、西方科学和历史等各科成绩都取得优异成绩;在音乐方面他会四种乐器,又是清华学校乐队的队长;绘画方面更是出色,是清华年报的美编;又酷爱体育,是全校运动会跳高第一名 [27]

结婚纪念日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完婚。之所以选中这一天是因为这是宋人为 李诫 立的碑刻上唯一的日期。他们望子成“匠”,为小儿子取名“梁从诫”也是仰慕李诫的业绩。 [28]

艺术形象

播报
编辑
时间
名称
演员
影视类型
播出平台
2000年1月10日
人间四月天
20集言情剧
——
2011年
天行健
30集教育历史剧
——
2011年
——
纪录片
CCTV-9纪录

人物争议

播报
编辑
1931年—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曾租住北京东城区北总布胡同3号四合院(现24号院)于2009年,因涉商业项目,24号院门楼及西厢房先后被拆,引发社会关注;7月10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叫停继续拆除;随后于7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会同规委会专题研究其保护问题,责成建设单位调整方案保留院落。2011年1月11日,东城区文化委主任李承刚在区人代会(临时)二次会议上称,梁林故居已列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居民腾退后将最大程度恢复修缮。然而,2012年1月28日,华润集团富恒房地产开发公司违规拆除了梁林故居。东城区文化委文物科负责人汪源回应,后续将对其进行复建。 [22]
梁林故居拆除后,不少网友对东城区文化委“维修性拆迁”的解释表示难以理解,更有网友表示,梁林故居被拆,不是只进行重建就行了,把真的给拆了,再怎么重建也还是假的。 [24]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设立奖项

梁思成复原图
1999年,原建设部设立“ 梁思成建筑奖 ”,以近代著名建筑家和教育家梁思成先生命名,是授予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以表彰奖励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和成绩的杰出建筑师。 [15]

纪念座谈会

2001年4月20日,梁思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暨《 梁思成全集 》首发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建设部部长俞正声,首都建筑界、教育界、文物界以及梁思成先生的亲属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25]

雕像

2010年,日本为纪念他在二战期间保护了古都免于轰炸,在奈良为他塑像。2011年,在梁思成诞辰110周年时,在清华大学建成雕像。 [23]

纪念展

2021年12月15日,“一代宗师 学术巨匠——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在 清华大学校史馆 开幕。近百幅历史图片、三十件珍贵档案展现了梁思成的人生贡献与成就。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