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原状(资料图)
三元,这个陪伴了北京几代人成长的本地牛奶品牌,其厂区自上世纪80年代起坐落于西二旗区域。随着原三元华冠制品有限公司整体外迁,以及2013年12月“中关村移动智能服务创新园”项目被列入中关村科学城第五批建设园区重点项目,该地块实现了从农业到工业,再到科技园区的“蝶变”。
中关村移动智能服务创新园项目 (上地·元中心) 位于海淀区西二旗中路29号。
上世纪80年代,这里曾是奶牛养殖场,随着城市产业布局调整,这里转型成为乳制品加工厂。2010年,北京首农集团响应政府“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号召,将加工厂整体外迁。2017年,中关村移动智能服务创新园开工建设,目前项目正处于装饰装修后期阶段,预计将在今年10月底正式开园。
项目建成后,将主要吸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产业核心的优质科技企业,成为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又一科技创新活力增长点,向海淀区释放更多产业空间。
园区效果图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 包含14栋单体, 全部为办公写字楼及配套服务中心。 建设单位:北京首农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为了延续原有工业风,中关村移动智能服务创新园将原罐装车间的一部分设备保留了下来,在园区东门广场上设计制作了代表时代印迹的“银河号”,这个代表着园区精神的、看似火箭造型的雕塑,所有构件都取自原罐装车间里的设备,成为老厂区历史的见证。
在园区中, 有这样几幢建筑分外抢镜, 从远处看去,是张扬而热烈的红, 近距离看,随着阳光的变化 可以明显看到金色细闪透光而出。
伴随着表面粼粼的珠光微粒, 变换的色彩与精致的艺术雕琢相融和 渲染出温暖的色泽, 红与金交织成一幅绚丽的画布, 用热情与阳光诠释了项目独具的风采, 建设者旨在为这一片充满创新活力的热土 带来全新的城市印象, 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灵感。
正在建设中的办公写字楼群高低错落。为了适应科技企业不同发展时期、不同业务部门多元化的面积需求,园区楼座体量跨度大,在3600—38000平方米之间。同时,园区也将成为上地地区甲级写字楼群的典型代表。园区在三路供电、网络安全、供冷方式、新风和空气质量保障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为入驻科技企业提供从硬件设施到软性的全方位服务。
为了保证入驻园区企业能顺畅办公,园区提供了智慧、便捷的楼宇服务。园区建设了地下三层停车场,可提供1800个停车位,内设专属充电车位、独立VIP落客区、网约车上下客车站,通过无感化智能停车,免去入驻人员通勤后顾之忧。同时,为了解决日后入驻企业大量员工选择骑行通勤,项目建设者将在园区地下,建成可同时存放4000余辆自行车的专用车库。届时,将呈现一个开阔、明亮、极具科技设计感,且为骑行者提供社交平台的北京最美自行车库。
原厂区锅炉房改造成的办公区域
目前,项目结构全面封顶;二次结构施工完成大半;外立面幕墙施工基本完成。现场600余名工人正在井然有序的进行机电设备安装工作,计划6月底完成全部施工任务包含景观绿化,10月底完成所有的竣工备案手续,交付运营。
疫情防控方面,项目坚持常态化防疫管理,及时调整施工现场布置,并对施工现场进行封闭式管理,严格把控现场人员进出,做好人员测温与信息登记工作。对办公区、生活区、食堂等重点位置每日进行消毒清理工作。
为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共筑免疫屏障,在区住建委和清河街道统一组织下,项目已进行分批次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接种率达99%。
据了解,中关村移动智能服务创新园建成后,将主要吸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产业核心的优质科技企业。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几年,随着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加紧建设,以及丰富的创新要素聚集催生了大量科技成果,吸引了诸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一路向北”,相信随着项目的正式开园,科技企业陆续入驻,这里将成为北区又一科技创新活力增长点。
预计今年10月底, 蝶变后的老厂区 将华丽亮相, 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