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简称地大,位于 武汉市 ,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直属的 全国重点大学 教育部 湖北省人民政府 共建 ,是国家“ 双一流 ,“ 211工程 ”、“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建设高校,是国家批准设立 研究生院 的大学,入选“ 111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 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 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 、“ 七校联合办学 ”创始成员。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天津大学 唐山铁道学院 等校的地质、工程等系科合并组建的 北京地质学院 。于196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文革时期外迁。1975年整体迁至武汉,更名为 武汉地质学院 。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在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设在武汉。2000年,进入 教育部直属高校 序列。2005年3月,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 2006年,教育部、原 国土资源部 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南望山校区、未来城校区,占地总面积1474353平方米,校舍总面积1385752.04平方米;设有23个学院、69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员工3369人,全日制在校学生31040人;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 [2-3]
1957年5月,刘少奇同志与学子亲切交谈 1952年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中国地质学家、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在讲话中说:“现在新中国办起了惊天动地的事业, 北京航空学院 是惊天,北京地质学院是动地。你们就是动地的勇士……你们是新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我代表地质部向你们祝贺。”领导的寄托,前辈的期望,使同学们对地质事业更加热爱。学校决定11月7日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
1957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在中南海接见了学院毕业生代表,进行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亲切交谈。他说:地质工作者是“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员”,要建设就要搞地质勘探,就要打“游击”,你们是建设时期的游击队、侦察兵和先锋队。
1960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文教战线红旗学院”,并跻身国务院确立的64所 全国重点大学 之列。
中国地质大学历史沿革
196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派工宣队进驻学校的通知》。8月25日,工人、解放军宣传队进驻北京地质学院,接管了学校的全部工作,进行大批判、大联合、成立革命委员会、清理阶级队伍、整党等所谓的“斗、批、改”,知识分子受到严重摧残,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
从1969年11月15日起,千余名教职工举家带口、扶老携幼,被送往江西峡江仁和公社“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
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时间中,学校停止招生。“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使高等教育事业遭受一场浩劫。
1970年,北京市原有的46所高校中,有13所被迫外迁,其中以地矿、农林院校为主,学校为受害学校之一,使学校更加雪上加霜。
自此,学校进入了动荡、颠沛流离状态。在仓促的搬迁中,仪器、图书资料、标本、教学文档等损失惨重,教职员工失去了稳定的安身立命之所,美丽的校园被蚕食、侵占。
1970年,学校外迁大势所趋。学校派人分别前往陕西、江西、甘肃、湖南、湖北等地调查选址。
2012年,正在武汉考察的温家宝总理回访母校
1970年5月,国家地质总局军代表批复同意北京地质学院迁往湖南省石门县新建。鉴于仓促决策,9月18日,国家地质总局《关于北京地质学院迁往湖北江陵基本建设的批复》,同意将拟迁往湖南石门县建校计划改为迁往湖北江陵县。学校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
1974年,整体迁至湖北省省会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1978年,武汉地质学院在原北京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6年春,国务院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1996年3月28日,经国家教委评估,批准学校正式建立研究生院)。
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设在武汉。
1997年12月6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社会[1997]246l号文《关于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同意中国地质大学“ 211工程 “建设项目正式立项,确定了其建设方案。
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 教育部 管理,学校进入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序列。
2005年3月,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
2006年10月,教育部、 国土资源部 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同年,学校申报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得到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中国地质大学正式成为国家“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建设的一部分。
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6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 正式揭牌成立。
2017年9月,中国地质大学入选国家首批“ 双一流 ”建设高校。
2018年7月11日, 中国地质大学附属武汉心理医院 成立。9月2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6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3-14]
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7月,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8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15-16]
2020年4月2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发起单位之一,与澳大利亚 新南威尔士大学 等40所国内外高校一起,正式成立 国际大学气候联盟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Climate Alliance)。 9月30日,成为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成员。 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11月,被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11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高校 单。 11月5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史馆开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科研成果

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持的“973”项目及专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600余项,科研经费稳步增长。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
学校师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Science 1篇。5年来,学校共有50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学校主办的《 地球科学 》中文版被国际检索系统EI收录,英文版被国际检索系统SCIE收录,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和CSSCI。
科学研究始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引领行业科技发展,培养和输送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学校作为唯一高校参与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拥有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成立了2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参与了“ 嫦娥工程 ”月球探测数据处理和月球应用研究,自主研发的MAPGIS软件成功应用于“ 神舟 ”系列载人航天搜救。学校坚持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学校及时组织科技赈灾专家组奔赴灾区,为灾区预防次生灾害、做好灾后重建与城镇选址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科研机构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
国家级科研平台
序号
名称
类别
创建时间
1
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5年
2
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1年
3
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2011年
4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3年
5
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科技部国合基地
2012年
6
地球深部钻探与深地资源开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2018年
7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21年
省部级科研平台
序号
名称
类别
创建时间
1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2年
2
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2002年
3
自然资源部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2004年
4
-
2005年
5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05年
6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6年
7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6年
8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7年
9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7年
10
教育部985优势学科平台
2008年
11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08年
12
湖北省高校艺术创作中心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2010年
13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2011年
14
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2011年
15
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12年
16
紧缺战略矿产资源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2012年
17
首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2013年
18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14年
19
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检测与分析软科学基地
湖北省软科学基地
2014年
20
湖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湖北省智库
2014年
21
湖北省地下水与环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湖北省国合基地
2014年
22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16年
23
地质环境修复技术创新中心
自然资源部技术创新中心
2016年
24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7年
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地大分中心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2017年
26
地质探测与评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7年
27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18年
28
智能地质装备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9年
29
湖北省珠宝工程技术中心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9年
30
智慧地质资源环境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2019年
31
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19年
32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19年
33
地球探测智能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19年
34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20年
35
长江流域环境水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20年
36
紧缺战略矿产资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2020年
37
自然资源部深部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2021年
38
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溯源与管控重点实验室
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
2021年
39
湖北省氢能技术创新中心
湖北省技术创新中心
2021年
校级科研平台
序号
名称
类别
1
行星科学研究所
资源学院
2
数学地质与遥感地质研究所
资源学院
3
沉积盆地与沉积矿产研究所
资源学院
4
水资源与环境研究院
环境学院
5
可持续能源研究所
材化学院
6
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
工程学院
7
勘查建筑设计研究院
工程学院
8
地球内部成像和探测实验室
地空学院
9
装备与仪器研究所
机电学院
10
旅游发展研究院
经管学院
11
电子商务国际合作中心
经管学院
12
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
外语学院
13
人工智能研究所
信工学院
14
材料模拟与计算机物理研究所
数理学院
15
珠宝检测技术及贵金属工艺研究中心
珠宝学院
16
应用心理学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学院
17
公共经济研究所
公管学院
18
空间智能计算与信息处理研究所
计算机学院
19
地质信息科技研究所
计算机学院
20
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艺媒学院
21
国际科技知识传播中心
科发院
22
青藏高原研究中心
科发院
23
全球变化研究中心
生环实验室
24
重大地质灾害研究中心
三峡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底,图书馆馆藏达160余万册,其中地学类图书35万册,中外文电子数据库114个(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SCI、EI)。为师生提供了有效的文献资源保障。
  • 学术期刊
《地球科学一一中国地质大学学报》: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EI》、《CA》、(Pж)、《CBST》、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美、德的《地球科学光盘数据库》以及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来源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和“湖北省优秀期刊”。
地质科技情报 》:《CA》、《GeoRef》、《PЖ》收录,已进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是由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江大学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工程地球物理类专业学术期刊。
安全与环境工程 》:本刊被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入网中国期刊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 Info)数字化期刊群》。
《宝石和宝石学》:被美国《化学文摘》(CA)等收录,入编《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院系专业一览表
专业名称
修业年限
学位授予门类
学院
地质学
四年
理学
地球化学
四年
理学
资源勘查工程
四年
工学
石油工程
四年
工学
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 [57-58]
四年
工学
应用化学
四年
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材料化学
四年
工学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四年
工学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环境工程
四年
工学
生物科学
四年
理学
大气科学
四年
理学
土木工程
四年
工学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四年
工学
安全工程
四年
工学
地质工程
四年
工学
应急技术与管理
四年
工学
勘查技术与工程(钻探工程)
四年
工学
勘查技术与工程(勘查地球物理)
四年
工学
地球物理学
四年
理学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四年
工学
工业设计
四年
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
四年
工学
通信工程
四年
工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四年
管理学
工程管理
四年
管理学
工商管理
四年
管理学
市场营销
四年
管理学
会计学
四年
管理学
经济学
四年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四年
经济学
旅游管理
四年
管理学
统计学
四年
理学
英语
四年
文学
地理科学
四年
理学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四年
理学
软件工程
四年
工学
测绘工程
四年
工学
遥感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地理信息科学
四年
理学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四年
工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四年
理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四年
理学
物理学
四年
理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四年
教育学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四年
工学
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
四年
艺术学
广播电视学
四年
文学
音乐学
四年
艺术学
视觉传达设计
四年
艺术学
环境设计
四年
艺术学
数字媒体艺术
四年
艺术学
法学
四年
法学
土地资源管理
四年
工学
公共事业管理
四年
管理学
行政管理
四年
管理学
土地整治工程
四年
工学
应急管理
四年
管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
四年
法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网络工程
四年
工学
信息安全
四年
工学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四年
工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四年
工学
智能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四年
工学
自动化
四年
工学
海洋科学
四年
理学
海洋工程与技术
四年
工学
中国科学院殷鸿福院士在校授课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369人,其中教师195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631人,教授452人,副教授8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29人。学校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9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友宏
国家级教学团队
地史古生物学教学团队
龚一鸣
矿产(能源)资源勘查工程教学团队
王华
工程地质学教学团队
唐辉明
地球化学教学团队
张宏飞
矿物岩石学教学团队
马昌前
地下水与环境教学团队
王焰新
学校参加地球科普活动
截至2020年11月,学校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6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4个专业学位类别授予权。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综合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进入前1‰。
2005年,新增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在文科博士点申报方面取得了突破。
教育部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国地质大学的 地质学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被评为A+档,A+学科数量并列全国高校第22位。中国地质大学共有34个学科参加评估,12个学科排名前30%,其中,2个学科为A+档,2个学科为B+档,8个学科为B档。
据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集团《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2020年3月12日数据更新显示,中国地质大学社会科学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这是继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学科之后,中国地质大学第7个进入ESI全球机构排名前1%的学科。
2023年4月,教育部公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国地质大学申报的“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专业获批备案,将于2023年正式招生。该专业由资源学院组织申报,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矿产资源和能源预测评价及其开发中相关的环境问题,并实现高效预测、精准勘查与绿色开发的地质类新工科专业。截至目前,学校共有70个本科专业。 [57-58]
  •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重点学科
级别
一级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地质学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湖北省重点学科
应用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地理学
海洋科学
地球物理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土木工程
水利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公共管理
设计学
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截至2020年6月)
学科门类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自设学科代码
自设学科名称
授权级别
02 经济学
0202
应用经济学
---------
一级学科
03 法学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
一级学科
07 理学
0707
海洋科学
---------
一级学科
0708
地球物理学
---------
一级学科
0709
地质学
0709Z1
宝石学
一级学科
0709Z2
地球生物学
0709Z3
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
0709Z4
水文地质学
08 工学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Z1
现代数学与控制理论
一级学科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
0814
土木工程
---------
一级学科
0815
水利工程
0815Z1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
0815Z2
水文气候学
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
0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0818Z1
资源产业经济
一级学科
0818Z2
资源与环境遥感
0818Z3
地学信息工程
0818Z4
地质装备工程
0818Z5
控制系统与工程
0818Z6
军事地质学
082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一级学科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0830Z1
资源与环境化学
一级学科
0830Z3
环境规划与设计
0837
安全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
12 管理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
1204
公共管理
---------
一级学科
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学科门类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自设学科代码
自设学科名称
授权级别
02 经济学
0202
应用经济学
-
一级学科
03 法学
0301
法学
一级学科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级学科
04 教育学
0401
教育学
一级学科
0402
心理学
一级学科
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
二级学科
05 文学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一级学科
0503
新闻传播学
一级学科
07 理学
0701
数学
一级学科
0702
物理学
一级学科
0703
化学
一级学科
0705
地理学
一级学科
0706
大气科学
一级学科
0707
海洋科学
一级学科
0708
地球物理学
一级学科
0709
地质学
0709Z1
宝石学
一级学科
0709Z2
地球生物学
0709Z3
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
0709Z4
水文地质学
0710
生物学
-
一级学科
08 工学
0802
机械工程
一级学科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一级学科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2Z1
信息安全
一级学科
0814
土木工程
-
一级学科
0815
水利工程
0815Z1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
0815Z2
水文气候学
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
0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0818Z1
资源产业经济
一级学科
0818Z2
资源与环境遥感
0818Z3
地学信息工程
0818Z4
地质装备工程
0818Z5
控制系统与工程
0818Z6
军事地质学
082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一级学科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0830Z1
资源与环境化学
一级学科
0830Z2
资源生物与生态技术
0830Z3
环境规划与设计
0835
软件工程
-
一级学科
0837
安全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
12 管理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
1202
工商管理
一级学科
1204
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
13 艺术学
1305
设计学
一级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
地质学
地球物理学
土木工程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水利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
安全科学与工程
海洋科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门
截至2014年,学校已建成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52门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2004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湖北省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学校与中国科学院9家科研院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组建了“科教战略联盟”,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校设立了“李四光学院”和地球科学“菁英班”,致力于培养地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远程继续教育学院连续多年在教育总评榜中被评为“十佳网络教育学院”。
国家级精品课程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
古生物学
地史学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基础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结晶学及矿物学
岩石学
构造地质学
岩土钻掘工程学
管理学
变质地质学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
湖北省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项目负责人
所在学院
批准年份
1
地球化学
张宏飞
地学院
2003
2
工程地质学基础
唐辉明
工程学院
2003
3
机械制图
王巍
机电学院
2003
4
高等数学
赵晶
数理学院
2003
5
宝石学
袁心强
珠宝学院
2004
6
岩土钻掘工程学
蒋国盛
工程学院
2004
7
古生物学
童金南
地学院
2004
8
地理信息系统
吴信才
信工学院
2004
9
地球科学导论
黄定华
地学院
2004
10
地史学
龚一鸣
地学院
2005
11
矿床学
吕新彪
资源学院
2006
12
管理学
余敬
经管学院
2006
13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曹新志
资源学院
2006
14
资源信息系统
吴冲龙
资源学院
2006
15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
袁晏明
地学院
2006
16
岩石学
马昌前
地学院
2006
17
结晶学及矿物学
赵珊茸
地学院
2006
18
分析化学
赵中一
材化学院
2006
19
大学物理
罗中杰
数理学院
2006
20
机械设计基础
孙立鹏
机电学院
2006
21
C语言程序设计
戴光明
计算机学院
2006
22
户外运动
杨汉
体育课部
2007
23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徐思煌
资源学院
2007
24
构造地质学
曾佐勋
地学院
2007
25
水文地质学基础
梁杏
环境学院
2007
26
大学化学
金继红
材化学院
2007
27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
张玉芬
地空学院
2007
28
VISUALC++t程序设计
朱莉
计算机学院
2007
29
地下水动力学
靳孟贵
环境学院
2007
30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李长安
地学院
2008
31
岩体力学
刘佑荣
工程学院
2008
32
勘查地球化学
鲍征宇
地学院
2008
33
电路与电子技术(非电类)
叶敦范
机电学院
2008
34
钻井液与岩土工程浆液
乌效鸣
工程学院
2008
35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饶建华
机电学院
2008
36
数学建模
彭放
数理学院
2008
37
普通地质学
黄定华
地学院
2009
38
线性代数
李宏伟
数理学院
2009
39
油气储层地质学
姚光庆
资源学院
2009
40
财务管理
查道林
经管学院
2009
41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王焰新
环境学院
2009
42
物理化学
何明中
材化学院
2009
43
土地管理学
李江风
资源学院
2010
44
市场营销学
严良
经管学院
2010
45
材料晶体化学
何涌
材化学院
2010
46
大学英语
胡志红
外语学院
2010
47
大学体育-特色课程
董范
体育课部
2010
48
首饰概论
张荣红
珠宝学院
2010
49
地质学基础
杨坤光
地学院
2011
50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陈建平
工程学院
2011
51
测量学
吴北平
信工学院
2011
52
基础工程学
黄生根
工程学院
2011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单位
立项部门
立项时间
基于自然景观资源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余瑞祥
艺媒学院
教育部
2009
工商管理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严良
经管学院
教育部
2007
国家级特色专业
-
项目名称
单位
立项部门
立项时间
第一批特色专业
地质学
地学院
教育部
2007
煤及煤层气工程
资源学院
教育部
2007
安全工程
工程学院
教育部
2007
第二批特色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
资源学院
教育部
2007
第三批特色专业
地球物理学
地空学院
教育部
2008
勘查技术与工程
工程学院
教育部
2008
第四批特色专业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珠宝学院
教育部
2009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环境学院
教育部
2009
第六批特色专业
地球化学
地学院
教育部
2010
环境工程
环境学院
教育部
2010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中心
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国际合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成立了由学校牵头,斯坦福大学、麦考瑞大学、 香港大学 等十所世界知名大学组成的 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 ,在地学领域开展资源共享、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900余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与会的境外专家每年400余人次。学校3个项目被列入“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即“111工程”),以学校为支撑建立了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建成了“中匈联合环境科学与健康实验室”和“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等六所国际科研合作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校徽

学校校徽由中英文校名、学校成立时间、地质锤、罗盘、放大镜、地球等元素构成,显示学校优势与特色,以及久远的办学历史,指明学校向综合性稳步发展的方向;放大镜外围为地球经纬线,不仅代表着中国地质大学与地球的亲密关系,同时蕴含着地大人对实现开放型、现代型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办学目标的矢志追求和豪迈情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校训

校训“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是温家宝于1994年10月19日视察母校时为地大的题词。
“艰苦朴素”就是要求师生要坚持朴实无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求真务实”,就是求大学之真,务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创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之实。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校歌

中国地质大学的校歌是电影《年轻一代》的主题曲《 勘探队员之歌 》。由佟志贤作词、晓河作曲。 从北京地质学院时期起,新生们入学后学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勘探队员之歌》,师生人人会唱。1990年6月19日,在第九次校务会议上正式决定将《勘探队员之歌》定为校歌。
歌词如下: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上了明灯。
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的大海,
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人民。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逸夫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 的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博物馆,1982年在武汉重建。2001年,中国地质大学获 邵逸夫 基金资助,建设新博物馆大楼,新馆总投资5000余万元,于2003年落成,2005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新建后的博物馆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近五千平方米,是中南五省最大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也是中国内地高校规模最大的博物馆。2006年11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级风景旅游区,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为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高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馆藏各类地质标本达3万余件,其中珍贵罕见的馆藏珍品近3000件,包括体长10.5米、体高6.1米的恐龙化石珍品——黑龙江满洲龙化石;长度和完整程度在世界上位居第一的鱼龙化石之王——梁氏关岭鱼龙化石;面积达15平方米的世界最大的海百合化石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历任领导

时期
院校长
上任时间
卸任时间
北京地质学院
1952年
1958年
1958年
1976年
1972年起,高元贵担任湖北地质学院革委会主任
湖北地质学院
王焕
1976年
1980年
武汉地质学院
1980年
1983年
1983年
1988年
赵鹏大
1994年
2005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赵鹏大
1988年
1996年
1996年
2003年
赵鹏大
1997年
2003年兼研究生院院长
2003年
2010年
王焰新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