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马陵,又称虾蟆陵、蛤蟆陵,因大儒 董仲舒 的墓在此地、百官路过此处营下马而得名
下马陵的地理位置有两种说法,一说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 西安交通大学 校园东南区域胭脂坡东端 [3-5] ,另 一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城墙内 和平门 文昌门 之间 顺城巷 下马陵街1号
传说一天汉武帝出城狩猎,路经 董仲舒墓 时,出于对一代鸿儒的爱戴与尊敬,还离墓园有三十丈时,汉武帝就翻身下马,净心净手,步履而过。随行的大臣和护驾也都跟着汉武帝步行而过。从此,董仲舒墓园周围的这块土地,就被人们称作“下马陵”。并且形成了一种制度:凡过往的官员、儒生,一律在三十丈之外,下马步行而过。在 陕西方言 中,“下马”和“虾蟆”谐音,因此下马陵又名虾蟆陵。
清康熙元年(1667年),知县 黄家鼎 把下马陵重加修葺,并在门前刻石“下马陵”,将今 和平门 附近这条街巷改称下马陵街。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陕西巡抚 毕沅 又为下马陵再次题碑刻石,于是,《 关中胜迹图志 》和各种清代方志也纷纷声称下马陵在城内胭脂坡下。
1956年8月, 陕西省人民政府 将城内下马陵定为陕西省首批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政府曾拨款全面修葺。
1998年10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学在修建浴池时,发现一座砖砌古墓。其墓坐北朝南,地表至墓室深9.24米,墓室南北进深6.3米,东西2.32米,高约2.7米。按形制为一中型汉墓;按方位,与老农回忆的大冢,校址图上的土包完全重合。这一重合点正位于 常乐坊 内十字街之东沿,这与《 长安志 》的记载亦相吻合,故认定为白居易诗中及历代文献记载中的虾蟆陵遗址。
下马陵街全长约850米,东起 和平门 ,西至 文昌门 。街东段原为隋唐长安外郭 崇仁坊 西南隅南顺坊墙街和坊西与皇城间百余米街宽;西段原为隋唐长安皇城东南隅顺城街。明初西安城以原唐皇城为基础向东拓筑后,下马陵街始为府城内南顺城街。
下马陵街1号 的下马陵位于一个干休所院内,有一座古典民居式门楼,右侧墙上嵌着一块文物保护碑,有“1956年国家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及“董仲舒墓”等字样。院内是一座仿古建筑,按记载为董子祠。祠后,是一座青石垒起的土堆,前面竖着一块被玻璃罩着的碑,旁边还散落堆放着一些残碑。土堆后面,有一座仿古亭。
今人大多认为在和平门东西安城墙内侧,甚至包括一些权威著作也有此说。然而,据宋代宋敏求的《 长安志 》卷九载:“(常乐)坊内街之东有大冢,俗误以为董仲舒墓,亦呼为虾蟆陵”。卷十一又曰:“虾蟆陵在(万年)县南六里”。宋 程大昌 的《 雍录 》、宋 吕大防 的《长安城图》、元 李好文 的《 长安志图 》均将虾蟆陵(下马陵)标在 兴庆宫 之南。元人 骆天骧 的《 类编长安志 》卷八云:“本下马陵。新说曰:兴庆池南姻脂坡(今沙坡)大道东有虾蟆陵。”
又据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七言诗《琵琶行》中“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句分析,诗人与琵琶女曾为近邻,均住 常乐坊 。再据五十年代 交通大学 校址地形图,在校园东南区高坡之巅有一圆形高地,其海拨高度为437.96米。另据沙坡村几位老农回忆:今通奇科技发展公司正西坡上曾有一大冢。经测距其位置与地形图上高地之点正相重合。这一古址位于今交大医院南侧网球场西南角处。经反复推算查证:这一大冢正位于唐代常乐坊内十字街之东沿,与《长安志》记载相吻合。此亦当为历代文献记载中之虾蟆陵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