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观点 | 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在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如何更好地彰显广播的作用? 如何顺应新媒体发展之势来实现广播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都是广播人应思考的问题和方向。

一、“抢时间”,做与事件同步的广播

面对突发事件,作为社会公器的传统媒体一直被受众寄予厚望,承担着将公共突发事件第一时间传播出去的责任,对突发事件准确的报道会使公众得到大量信息,有助于谣言的不攻自破,也会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有助于树立政府公信力,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新闻节目是广播的“立台之本”,是广播节目的“重中之重”,新闻最重要的是时效性,新闻工作从来就是要与时间赛跑。 一向以反应灵敏、制作简便、播出快捷为特点的广播新闻通常在电视、报纸等各大传统媒体竞争中占得先机。 然而,随着手机短信、网络、数字杂志、桌面视窗和触摸媒体等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广播新闻便失去了优势,记者连线报道和新闻直播室的开放是有效保持广播新闻舆论先导的重要途径。

广播走向直播时代,新闻连线报道应运而生,它是以主播室为中心,以单线、复线或放射线状与演播室的主持人或者外景记者相互串联,共同来完成信息传输的一种报道方式。 连线报道可以有效发挥广播优势,第一时间同步报道。 迅速赶到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广播新闻记者可以通过电话,以“广播连线”的方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事件的深入采访和调查,以现场报道的方式传递给听众。 这样的广播新闻连线报道及时、快捷、现场感强。 时,随着突发事件的不断推进, 现场记者可以继续以同样的方式后续跟进。

好的新闻连线报道不但时效性强,更需要通过记者准确生动的描述来满足听众了解突发事件进展的需求,要想达到这个效果就应该从找准新闻信息点、选好连线背景、发现细节以及流畅的表达等多个方面来进行。

除了新闻连线报道,大直播策划是更高层次的新闻报道形式。 它可以从加强新闻中心的统帅作用、增强记者综合采访能力、提高主持人对信息资源整合能力等方面入手来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传播能力。

二、“拓深度”,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进入新媒体时代,广播要想在竞争中赢得先机,还要在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 新媒体的特点是: 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低成本全球传播, 但是和具有悠久历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新闻采访队伍的传统媒体相比,它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一直受人质疑。 尽管目前新媒体不断壮大和逐步完善,受到各方重视和扶持,但是,传统媒体在采访权和发布权等方面依然占有优势。 在新闻播报“求快”之后,进入“求全”阶段。 突发事件发生后,记者需要在对突发事件进行持续跟踪、实时报道和补充新闻要素之外获取更丰富、更全面的信息。 记者可以根据受众的反馈信息,掌握舆论动向、分析热点问题以及规划下一阶段采访内容。 广播新闻在后续报道中要注重对报道深度的挖掘,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事件发展,体现新闻的延伸性。

突发事件往往伴随着恶劣的社会影响,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容易使受众受到情绪影响、形成恐慌。 新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流程短、速度快,而新闻的影响一经发布便无法收回。 新闻报道是一柄双刃剑,它可以快速传播真 相,但使用不当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在整个采编、播出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思路和准确的判断。 新闻的意义在于陈述事实, 客观、公正、真实地报道尤为重要。 广播新闻在采写突发事件时,一定要依据权威新闻来源,不可偏听“小道消息”或臆测杜撰,对新闻事实要忠于原貌、报道翔实,避免加入主观色彩,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违背基本的职业操守。 在报道突发事件时,更要辨别新闻真伪,不要在无意中成为谣言的“推手”,对于网络上流传的各种“内幕消息”,广播新闻也有辟谣的责任。 同时,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可以适当加入人文关怀的内容,如: 灾害中如何逃生、遇见紧急状况如何应变等等,让听众普及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

三、“重音效”,让新闻报道更出彩 新媒体的出现引人注目,但是,传统媒体也有其自身的优势。 广播靠声音来传播,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穿透能力强。 目前,大多数新媒体发布的内容是图片配上简单的文字,但是,缺少了生动、传神的声音。 而现场丰富的背景声、记者在现场不经意的情感流露以及主持人及时、到位的采访和表述都是受众关注的热点。 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广播新闻节目以“带响”报道形式出现, 是较新媒体独特的优势。

广播新闻以典型音效引领,能在瞬间抓住听众的耳朵,吸引听众注意力。 广播新闻录音报道具有图片和文字所无法表现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记者在现场的表述、主持人精准的播报和从新媒体上了解到的新闻信息完全不同。 带有现场感的广播“带响”报道可以准确地把突发事件发生的典型音响、场景和见证者再次如实地传达给受众,这种现场再现的报道使听众能真切了解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委,感知事件的真相,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 新闻现场的音响感染力,并不会因为传播速度的加快被消释。 在新媒体大展身手的时代, 广播新闻要想求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在“带响” 报道上下大功夫,要鼓励记者多采录现场背景声,多采访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相关人士,及时赶制录音报道,这对广播新闻的时效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同时,在推出更多优秀的“带响”报道的同时,广播新闻还运用记者现场连线报道和新闻直播室开放的方式,充分发挥广播的特色。

四、“强评论”,打造有思想的广播 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让受众目不暇接,由此形成的舆论监督也成了势不可挡的新兴力量, 目前媒体的竞争已由过去的信息竞争进入了更高级别的观点竞争。 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发布渠道, 也赋予了他们更多的话语权, 但是,唯有正确的、有价值的舆论才应该被传播和留存。 传统媒体要在做强新闻评论上下功夫,守住舆论话语权。 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节目重要的组成部分,新闻播报之后要挖掘新闻内涵、及时跟进评论,增加新闻的厚重感与思想性。 广播新闻不仅要向听众传达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更要传达观点和态度。 作为主流媒体, 广播新闻要观点鲜明、具有责任担当,同时也需要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当然,广播新闻评论不强求只有一种声音, 它可以是多种观点的碰撞。 正方、反方,甚至是第三方、第四方的意见在节目中不同发声,在各种辩论中,兼听则明,听众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产生的观点也更有说服力,同时,对于听众而言,他们也可以介入讨论,目前听众参与节目讨论的渠道有很多,热线电话、节目网站、公众号留言区、微博、微信等等。 现在,很多广播新闻节目都开设有新闻调查栏目,有些是设立多个选项供听众选择,有些是开放式的节目调查,听众可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栏目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和听众有良好的互动,同时延伸节目外延,丰富节目内容。

作者 : 沈燕萍(常熟市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