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降薪50万,辞掉盖茨的工作,她的力量从哪里来?
外人眼中的“女神”李一诺光鲜亮丽。清华大学生物系本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生物学博士,曾任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盖茨基金会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奴隶社会”公众号和一土教育联合创始人。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李一诺的成就背后是一次次不可思议的自我突破。
28岁,离开象牙塔,生物出身的她进入
一无所知的咨询行业
。
38岁,辞去麦肯锡的职位,
自降50万薪酬
进入盖茨基金会,
从零开始接触公益
。
43岁,放弃盖茨基金会的工作,
她转而投身于教育
。
摄影:高远
生活中很多人都想辞职,但只有少数人真的迈出那一步。在一个“你为什么不辞职”的问题下,最高赞的回答是,“因为我不敢”。
而李一诺三次告别,三次转换赛道重新启程,似乎从来没有害怕退缩过。
其实,闪亮标签下,不是一个个奇迹瞬间,而是一次次“打退堂鼓”后的自我突破。
她也曾畏缩不前,她也会彷徨无措,她也曾质疑自己的决定。
从不敢到敢,她勇往直前的力量都从哪里来?
在新书
《力量从哪里来:面对每一个不敢》
中,李一诺讲述她不平凡后面的平凡,真实故事,有血有泪。
面对未知,恐惧怎么办?面对竞争,犹豫怎么办?面对生活,焦虑怎么办?李一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你提供一个参考答案。
职场打拼、养育仨娃、白手创业、认识自我;从学霸到企业高管、公益人、创业者的选择与思考;穿梭于职场人、母亲、女性的各种身份。
每个读者都会发现,这样的场景我也曾经面对。
从李一诺的“不敢”中,你也能汲取到“敢”的勇气。
首位华人女性全球董事合伙人
李一诺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里的
第一个华人女性
,背后的努力与艰辛可想而知。
她的男同事经常能在洗手间碰到客户公司的高管,聊聊工作。女同事们却很少有这个机会,偶然在洗手间碰到了极少数的女高管,都兴奋极了。
但这真实地反映了女性在职场高层中是多么少见。
包括在麦肯锡内部,也是如此。在经理层,优秀的女性很多,但到了高层,女性就明显减少了。
李一诺也曾局限于中层的位置。她埋怨当时的上司说十做一,不够给力。她的同事却一语点醒梦中人:既然你觉得领导做得不够好,为什么不自己做领导呢?明明李一诺是有能力的。
这时李一诺才恍然大悟,职场高层中女性少见,
除了职场环境对女性的结构性限制,也有女性对更高职位的不敢、不想。
李一诺将这种心理总结为“
等待皇冠
”。
我们一直被教导的“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果我的能力强、业务好,“上面”自然有人能看到我的能力,“钦点”我升职加薪。
这就好像一位公主等待有人给她戴上皇冠。
很多女性在职场上没有再上升,实际上败给的是不“想”。等待皇冠、羞耻感和对业务的狭义界定,这三种心态对很多男性来说都不是问题,但很多女性深受困扰却不自知。
麦肯锡是全球最知名的咨询公司
职场女性除了心理上的难关,还有
社会带来的结构性限制
,对此李一诺也深有体会。
李一诺是三个孩子的妈妈,而每个职场妈妈都会遇到这个难题:工作和母亲的角色如何平衡?
简单直接的答案是:平衡不了。
李一诺发现,按照现在的社会和职场规则,解决这个困境的出路,就是
职场妈妈也有一个在家带孩子的“老婆”
。
你在工作的时候,家里有一个智慧能干的人在照顾你的孩子。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职场妈妈没有老婆,那怎么办呢?
李一诺的经验是:
不要对平衡有执念,生活最终是取舍
。取舍时,应当着重于给孩子更多心里安全感,少将精力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不断告诉自己,做妈妈和职场工作不相悖,还能锻炼到沟通和项目管理能力,是一种加分。有意识地自我关怀,学会放弃完美和寻求帮助。
李一诺和三个孩子
虽然有种种限制,但实际情况是,女性有很多做领导的优势和天赋。
女性具备的一些特质,比如有同理心、亲和力,能够协调资源等,都是优秀领导需要的特质。女性的理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并不比男性差。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多数女性的ego(“小我”“我执”)没那么大,这在成为领导之前也许不利于发展,因为容易“过于谦逊而让人看不见”,或是满足于做一颗螺丝钉。但是在成为领导者之后,这就是一个大大的优势。
女性的领导优势有非常有力的真实数据支持。麦肯锡在对超过1500家公司进行大规模研究后发现,
女性高管比例越高的公司,业绩越好
。
从等待皇冠到敢于领导,李一诺用6年时间成为了麦肯锡的全球董事合伙人,
在她之前还没有华人女性坐到这个位置。
最好的医疗保险
但是4年后,在麦肯锡如鱼得水的李一诺却选择了离开。
起因是盖茨基金会的一次工作邀约,和一个见到“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机会。
李一诺拒绝了基金会的工作邀约,因为她那时觉得做慈善的人要么很有钱要么已退休,而自己两头不占。
但是她抱着猎奇和窥探首富的心思去见了比尔·盖茨,而这次对谈改变了她的想法和原定的人生轨迹。
在那次谈话中,李一诺很好奇比尔·盖茨为什么会选择做慈善,毕竟2000年成立基金会时他的微软风生水起,而他也才45岁,正值壮年。
比尔·盖茨的回答出乎李一诺的预料——疟疾。
疟疾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疾病,全球每年有2亿多人感染, 40多万人死亡,而且其中近70%是幼童。全球投入在疟疾治疗与控制上的研发费用是5亿,但投入在男性秃顶上的研发费用是20亿。
类似的问题在公共卫生和全球发展领域比比皆是。由此比尔·盖茨意识到,
在这个世界上,在影响数亿人的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真空。而盖茨基金会,就是致力于解决这些“真空”领域。
患有疟疾的儿童
李一诺被谈话内容深深地震撼了,开始认真思考,要不要离开麦肯锡,加入盖茨基金会?
这是一个不容易做的决定。
首先是最实在的问题:这份工作的收入比李一诺在麦肯锡的收入足足低了50万,势必会对家庭造成影响。
其次,这个职业选择不被看好。李一诺的一位领导直接跟她说:你这是“职业自杀”。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这个选择似乎很不明智。
最后,李一诺还有一个秘密的心结,就是“最好的医疗保险”。
麦肯锡的合伙人可以说有天底下最好的医疗保险。合伙人或者其家人如果需要看医生,
不管想去哪个国家、找哪位高级专科医生,都可以放心去看,而且100%报销
。
李一诺有一个以色列同事,他的孩子3岁的时候得了一种奇怪的癌症。幸亏麦肯锡有这项保险,他能带着孩子在全球看医生。李一诺自己有三个孩子,她更是觉得这是项非常重要的福利,万万不想放弃。
因此,换工作这个决定暂时被搁置了,李一诺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放不下。
“最好的医疗保险”让她觉得安心,特别是万一孩子遇到疑难杂症,可以找全世界最好的医生给孩子看病。
说到底,她害怕的是孩子不健康。
而对一个母亲来说,用不到这份保险反而是最好的,那再好的保险也没有意义了。
经过这番剖析,李一诺意识到,所有保险都有给我们“安心”的心理意义,
但是否“安心”说到底不是外界给了什么保证和承诺,而是自己可以说了算。
看透了这些后,李一诺放下了这“天下最好的保险”,离开了麦肯锡,接受了在盖茨基金会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的工作。
李一诺和比尔·盖茨在工作之中
其实我们人生的时间大部分都在被恐惧的阴影追着跑。我们不停地跑,但永远甩不掉它。
为什么甩不掉?
因为这个黑影是我们的内心构建的幻想,出路只有一条,便是转身面对。
李一诺离开“最好的保险”之后这些年,有了一段很有价值的人生体验,孩子们也都很健康。
解决更大更复杂的问题
最初,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的同事听说,新来的首席代表不到40岁,还没有任何慈善背景的时候,都有点不看好,“这有点不靠谱吧!”
但是李一诺觉得,自己在麦肯锡工作的最终核心,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不过那个时候解决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具体的客户产生意义。
而盖茨基金会工作的核心,其实也是解决问题,而且解决的是更大的、更复杂的、着眼全球的问题。
上任后,李一诺发现,因为对中国的不了解,基金会很多核心项目都直接略过中国。
当即,她就召集了一个会议,“要让他们看到中国人的智慧”。
随后每周,国外同事都会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邮件,内容有春运、微信、摩拜、中国教育……
“就是要用区别于西方媒体的方式,讲述一个真实、不断发展的中国。”
从策划实施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发生了——
北京办事处的核心预算增加了四倍,很多适合中国的项目被引进、执行,甚至其他国家的办事处也跟风开始写邮件
。
2019年11月和中国的合作伙伴会面中的李一诺和比尔·盖茨
在盖茨基金会的工作让李一诺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慢慢开始了解全球议题的“发展和平等”是什么意思。
李一诺在麦肯锡的时候,欧洲、亚洲、美洲都去过,很多行业都了解过,似乎看到了世界的全貌。
但是直到接触这些全球公共卫生和全球发展的议题,她才发现自己曾经看到的无非是一个中产阶级的世界,那是一个市场可以发挥作用的世界。
在这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世界是平常看不到的。
这曾经是打动了盖茨做慈善的原因,它也打开了李一诺的眼界。
办教育就是办社会
2020年年中,李一诺做出了一个更困难的决定:离开盖茨基金会。
这次她没有找“下家”,这一次离开不是为了某一个职位,而是为了自己。
职位、工作意味着职业成长,也意味着收入、稳定性和安全感。从这个角度想,这一次离开比离开麦肯锡那一次还“可怕”,因为这次不是离开“最好的保险”,是直接没有保险了。
但是李一诺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因为她已经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那就是教育。
公益活动中的李一诺
2015年刚刚接手盖茨基金会工作时,李一诺要将生活重心从美国转变回中国,三个孩子的教育是个大问题。
李一诺意识到,当时的教育似乎陷入了一个困境:国际学校在中国把孩子当作外国人教养;公立学校深陷应试的泥潭;所谓全人教育的精英学校,建在城市郊区豪华封闭的校园里……李一诺不认为这种用家长背景和经济实力堆砌的“精英”教育,是教育应有的样子。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些表面看起来非常不一样的学校,背后其实都是一个逻辑,就是
残酷的竞争和淘汰
。
这种淘汰式教育的结果是,一个人的成功意味着其他100个人的失败。在竞争中“失败”的家庭必然不高兴,但就算是“成功”的家庭,其实也不一定真的幸福。
在参观了美国的可汗创新学校之后,李一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才是她想要的教育的样子!
中国没有这样的学校,那就自己办一所
——李一诺自己都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但是经过一番调研,又觉得这件事可做。
于是,2016年,办学校正式启动了。
李一诺给学校取名为“
一土
”,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好的教育应该是“土壤”,另一个就是希望它是一所“土”学校,接地气、接社区。
在一土学校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李一诺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成长。
第一阶段,李一诺的目标是建立中国版个性化的学校。第二阶段,她认识到好的教育应当以儿童为中心。如今,她觉得,儿童成长时期最重要的实际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办教育就是办社会。
一土学校外出日,孩子们在观察树上的蚂蚁
在学校的兴办过程中,李一诺遇到了很多困难。
场地难,资金难,审批难,办学难……李一诺似乎在“天上”,脚又在泥巴地里。
这么多的困难,李一诺就从来没想过放弃吗?她当然也屡屡想要退缩。
但是李一诺的妈妈说过一番话;
你如果什么都不做,那顶多有一个错,就是“没做”的错。你只要做事情,就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生出很多错。因为你在明处,各种麻烦都会来找你。
李一诺想要为改变这个世界做出一点贡献,而教育无疑是办法之一。
李一诺问自己,如果什么都不做,你甘心吗?我不甘心。那就得做点儿事情。做这样的事情注定不会容易。
这么一通推理,她就找到了继续做的理由,想在困境中寻找一线突破。
力量从哪里来
这些年,从清华到美国,再回到北京,从麦肯锡到盖茨基金会,再到“无官一身轻”,李一诺见过世界顶级的资源,也遭遇过不可胜数的困难,始终不变的是她坚定向前的勇气。
李一诺的力量从哪里来呢?
从她面对的每一个“不敢”中来。
异国他乡,难以融入;职场打拼,不进则退;养育仨娃,分身乏术;白手创业,迷茫痛苦......在一个个至暗时刻中,李一诺剖析自我、认识自我,唤醒内在的真实力量。
摄影:玄力
夜深人静时,李一诺问自己,她拥有了什么呢?
钱是没多少的,权利也没有的,名,现在也许有一点,但在一个不健康的生态里,也很有可能瞬间变成恶名。
她真正拥有的是什么呢?
其实李一诺真正拥有的东西,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是自己内心选择的能力。是它让我们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才是我们拥有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真正的力量是自己的真实生命被唤醒的力量。
《力量从哪里来》实拍
关于职场、教育、认知,李一诺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极具启发性:
“真正的聪明人并不是会挑毛病,而是会找解决方案。”
“做事时,你不是乘客,也不是副驾驶,你要做那个坐在驾驶座上的人。”
“养育孩子是一个会让人变得非常谦卑的过程,我们需要的是放下自己的执念,鼓励和接纳孩子的表达,让他们赢。”
“这个世界不是淘汰制的,而是成全的,世界是多样的,每一个孩子都会因为他是他而在这个世界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
“作为社会中比较幸运的一群人,我们对社会负有责任。归根结底,世上的生命本为一体,以助人始,将以助己终。”
《力量从哪里来》内页
在新书《力量从哪里来》中,李一诺将不同场景下的困惑与解答,满满干货分享给读者。
在有泪有笑的一地鸡毛里抽丝剥茧,分享沉淀下来思维方式、处事方法、价值选择和内心对话。
《力量从哪里来:面对每一个不敢》
李一诺 著
中信出版集团
颜宁、古典、陈行甲、邢军长文作序
李松蔚、邱天、张静初倾情推荐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