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22届的华语网辩将在今年暑假停办,谈一谈这十一年办赛的一些教训
上周和华语网辩组委会主席李玥桐聊了两小时,考虑到这几届比赛在各方面都展现出来的疲态,我们决定暑假停办华语网辩。作为一项坚持了22届的赛事,还是颇为可惜的,今天这篇文章稍微列一些比赛组织的教训,方便后来者和其他有志于办比赛的同僚们参考。
在聊华语网辩前,先说一下2009年的超级辩论联赛(英文名DSL)。这个比赛是由时任华语辩论网站长的马萌主办的,由于他是个体育迷,所以采用的是NBA选秀机制。当时华语安排了6个俱乐部,还是小辩手的我是其中一个俱乐部的经理,所有报名选手都要经过几轮选秀,最终确定俱乐部的名单,然后像NBA一样打联赛。
DSL的设计和评委都很优秀,但最后却失败了,不得不到一半就停办。
失败的原因有两个:
1、俱乐部为单位的比赛,看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由于报名选手各自不熟,所以对俱乐部这一组织没有任何归属感和责任感。所以比赛到一半,就出现大规模的临时退赛的情况,导致很多场比赛不得不改期甚至取消。
这也是我这几年一直说的问题,很多足球/篮球/电子竞技的模型,是不能直接套用到辩论赛中的。因为足球/篮球/电竞是有经济效益的,甚至英超的球队能直接分很多钱踢球,但辩论赛事没有的,所以照搬就会出问题。比如俱乐部模式是一种比网辩队还松散的结构,在缺乏感情和管理的情况下,凑不齐人才是正常现象。
2、早期网辩没有摄像头,所以出现了一个辩手用小号在多个俱乐部注册的情况,最后比赛秩序也遇到了影响。这个属于有人恶意破坏规则,非战之罪,在当年的技术条件下根本没法查出来。
也因为DSL的失败,华语辩论网在接下来三年没有举办任何网辩,而当时隔壁争鸣辩论网的CDA在这三年的时间已经越做越大了。
2012年,在吸收了捭阖网辩的核心骨干以及拥有了刘依阳这个全能大咖后,我启动了华语网辩。第一届由于比较谨慎,采用了履历筛选制,所以当时的队伍水平都很高。最后夺冠的是王梅李挺的澳洲明星联队,亚军则是杨皓的皓月阁。那届比赛的成功举办也给了大家信心,组委会就此成立,并陆陆续续办了22届。
但那届比赛,从开赛前我们就收到了无数漫骂,原因就是筛选制。当时辩论圈太缺比赛了,好不容易多了一个比赛结果还是只看履历,很多没有资源、没有成绩的辩手忍不住破口大骂,在BBS追着我们喷了很久,他们认为自己不输给任何知名辩手,只是缺乏平台,我们不该纵容这种马太效应。这件事也刺激了同样来自小学校的我,是后来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全选拔的动力源之一。
挨骂后,我们就开始琢磨,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让没有履历但却有实力的辩手参与到华语网辩之中。
于是从大概第三届开始,我采用了一个全新的筛选机制:做题。
是的,做题,大家熟悉南审校队的都知道我们有专门的笔试和暑假作业。当时华语网辩的做题方法是写赛评、写申论和写驳论等,然后邀请国际赛知名辩手当考官。比如当时会要求针对2002年全辩网聊有聊这场写驳论,或者针对05国辩好马吃不吃回头草写赛评,越是有争议的比赛,越适合拿来分析(14年新国辩那场也一样)。
这一形式比较好的解决了“民间高手”的问题,但组织起来真的很累,而且当时也有很多辩手不理解各种喷(人人网老用户应该记得,当时真是各种找角度喷我们)。而且伴随着报名队伍数量越来也多,很难继续操作,所以在坚持了几届后,我们最后选择了放弃。
接下来就是大家熟悉的手速阶段,是的,手速抢名额也是华语网辩发明的。当时用了一个台湾服务器,基本一秒内就会有200-300个队伍报名,为此不得不设置了一大堆规则限制,比如一个城市只取前四名等。
但手速虽然保证了公平,却不能保证参赛队伍的质量,毕竟网速快的队伍不等于强队。所以后来我们又拓展了两个规则:第一个是引入了PK赛的概念,这样可以让更多的队伍有机会接受选拔;第二个是保级赛制度,前六名保留下届的名额,这样可以确保强队的质量。这两个制度坚持至今,并且被很多比赛借鉴。
早期华语只有一个联赛,为了确保比赛质量,所以对年级有了要求。这引发了一些低年级辩手的不满,当时有一个大一的辩手报名失败来踢馆,说自己大一就能秒杀其他学校大三。可能确实如此吧,但我们作为主办方确实也没办法,辩龄是当时能采用的最好办法。
经过讨论,我们后来单独为低年级开了一个比赛,叫雏鹰杯,只有高中生和大一的辩手可以打。这个比赛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后来雏鹰杯取消,改成了甲级联赛。
赛制上,一开始是3V3,但后来发现很多队伍只有一个人在当核心。因此索性,华语网辩改用了一个很神奇的“三英战吕布”制度,也就是双方随便上一个还是两个还是三个,如果你觉得你够强可以SOLO全场(不用找拖油瓶了),当时谢宇学长就玩过1V2、1V3。但后来我们觉得这样太不稳定,就还是改回了3V3。
2015年,我在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首次采用了【奇袭】赛制,得到了辩论圈的广泛欢迎,奇葩说节目组当时在南审也认可了这个创新并用在了节目上。于是顺手的,我们就在华语网辩加了类似的自由环节,这个制度逐渐演变到后来的样子。大概去年,李玥桐和孙慧琳觉得原来的赛制太短,所以大规模加长了赛制,因此有了使用至今的这套最新版的赛制。
在评委理念上,我一贯反对随队,所以第一届开始主联赛都只用邀请制。后来因为评委资源不足,甲级联赛被迫采用随队的形式,但超级联赛依旧保留特邀机制。
好像是当时还在华语辩论网的黄雁捷提议的,曾经有两届我们曾经试点,让评委开赛先交代自己的辩题心证。当时我们对这项改革充满了期待,但后来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X用,就作废了。这里提一嘴,辩论圈所有赛前交代判准和心证的改革,虽然初心都是好的,但起到的效果确实都不怎么样。
说到评委,早年华语网辩的评委是真的好,马薇薇熊浩黄执中之类的会来,目前国际赛的那些评委也都常见,那时候有人说华语网辩是“网辩圈的新国辩”,这个说法我觉得怪怪的但大概是一种认可吧。但后来伴随着奇葩说大热和online辩论的兴起,网辩越来越多而且其他网辩给评委钱!我们再也没法白嫖高质量的评委资源了,现在超级联赛的评委依然优秀,但确实不像以前那样远远领先其他网辩了。
由于评委资源开始缺失,所以不得不收取报名费支付评委费用,对此早年华语网辩组委会的老人非常愤怒,曾找过我说是不是华语也堕落了,我也非常无奈。
辩题设计上,我们也是圈内第一个尝试辩题库,以及一方出题一方选立场模式的。后面的早年网辩的辩题基本由吴尧原创,他一年会出200个原创辩题,然后我毙掉90%,他把部分题目都发到了知乎,大家可以参考。
但后来吴尧上班越来越忙,所以只能采用参赛队推荐制,才勉力维持。有的辩题会取得比较好的社会效果,比如我们出过航母的题目吸引了数百军迷来听比赛,我们出过关于康乾盛世的历史题吸引了历史贴吧的关注,我们出的流浪地球的题目得到了郭帆本人的转发并吸引了三四千观众收看...
但大部分的时候,辩题都比较保守。
这届(第22届)倒又恢复了原创,组委会主席李玥桐写了几万字的剧本,以剧本杀的形式出题。我恨喜欢这种形式,当然在题解强制性方面出现了一些磨合性问题,所以参赛队的反馈有的很喜欢有的则不大满意。
这里提一下,我个人认为,华语辩论的一大问题就是辩题领域太宽广导致辩手必须不懂装懂,聊一些自己根本不懂的问题,这一恶行在现在比赛泛滥的情况下越来越严重,所以圈外人眼里辩手越来越胡说八道了。所以我个人是很支持主题辩论赛的,比如去年的篮球辩论赛和哈利波特辩论赛这种,你感兴趣才报名,真的懂才参与,而且题目往往也是懂哥懂姐出的,这种比赛才比较符合辩论应有的意义。
简言之,在11年的22届华语网辩里,我们尝试了许多新点子和新方案,但大部分探索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这确实让人有一些迷茫。而且我们做的很多新尝试,在不成熟的时候就遭到了各种谩骂,也或多或少会让公益办赛的组委会成员们有一些伤心。
对辩论的热情依旧在,但该怎么继续走,才能让华语网辩不堕落成外面某些比赛的样子,还得再想想。
所以今年暑假,我们不会举办第23届华语网辩,组委会内部也正好修正一下。
当然大家不用担心,因为李玥桐说了,我们会举办新的比赛的,到时候希望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