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大地震,短短1分钟的时间内,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重要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整个城市陷入瘫痪。唐山大地震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损失惨重的城市直下型地震,发震断裂纵贯人口稠密市区。全市民用建筑物倒塌破坏率达94.6%,工业设备厂房和基础设施大部分毁坏。大地震造成24万余人死亡,16万多人重伤。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了
44年。唐山大地震之后,中国东部地区(台湾地区除外)没再发生一次6.5级以上的破坏性大地震。很多人没有经历过大地震,人们意识不到或逐渐淡漠了中国东部城市直下型大地震的威胁。事实上,我国东部地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数十次7.5级以上的大地震。从全国看,许多大中城市坐落在地震活动断裂带及其附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31%的县级城镇、33%的地级城市、41%的省会城市位于7级及以上潜在震源区,面临着直下型地震的威胁。
唐山大地震后的
44年间,地震监测预测预警技术、地震灾害防御技术和地震救援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于6级左右的地震,地震灾害应在可控的范围,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恢复。但针对8级左右的城市直下型地震,仍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在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一些关键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恰恰位于大震危险性高的区域,面临城市直下型大地震的威胁。相关研究表明,随着抗震技术发展,单体建筑的抗倒塌能力大幅度提升,倒塌率下降可以达到50%,公众个体安全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也必须看到,地震烈度10度及以上区域建筑的倒塌率仍有可能达到30%左右。如果一个城市建筑物数量增加3倍,那么地震造成的建筑物倒塌的总量与唐山大地震相比减少并不明显,人员伤亡总量仍然可能巨大。同时,由于建筑物毁坏或需要修复的数量太大,灾民安置和社会生产运转将难以保障,地震灾害将对城市社会经济造成灾难性的冲击,并通过产业链辐射到更广泛的区域。据央行2019年调查,我国城市家庭平均资产已经高达318万元,并且70%是房产。一旦遭受地震破坏,其损失是难以承受的,严重威胁社会稳定的基本单元。防范城市直下型大地震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也是最大的民生关切。
有鉴于此,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一城一策、精准施策,化解大震巨灾风险,真正形成应对唐山大地震类型的城市直下型大地震的能力。第一,应研究城市和城市群
8级左右大地震造成灾难的规模,研究地震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抗震设防政策和标准。第二,结合国家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工程,强化对大城市大地震危险源和地震风险源的排查,并加强规划避灾、老旧小区改造和抗震加固工作。对于新建建筑和关键基础设施,采取与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抗震设防标准,推广应用减隔震等新技术。第三,结合智慧城市和安全示范城市建设,建立并完善针对重大危险源和风险源的大地震监测预警、风险感知和公共服务系统,推动关键基础设施地震自动处置系统建设,推广应用现代化地震紧急处置技术装备,强化对接预警系统的培训演练。第四,完善建设城市直下型大地震灾害情景库和应急预案库,进而全面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第五,加强城市社区的防震减灾工作,特别是加强城市功能社区的防控大震巨灾风险的能力。城市企业、公共服务、公用设施运维、学校等功能社区抵御和应对大震巨灾的能力非常重要,应制定功能社区灾害连续性计划、应急预案,培育志愿者组织,加强针对大震巨灾的培训和演练。第六,加强公众科普教育,提升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地震灾害情景认知,做好常态防范,加强应急物资准备,提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构筑防控城市大震巨灾的人民防线。
上一篇:
艰难砥砺斗志 使命催人奋进——纪念唐山7.8级地震44周年
下一篇:
学好用好民法典 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法治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