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时年31岁的王俊峰与他当时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三位同事一起辞职,创建了金杜律师事务所。他迅速意识到了金杜的发展壮大需要国际化,因此在一年之后的1994年便在荷兰担任访问律师,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律所的运营管理。随后,他在英美等地多次交流,并于199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最终决定返回课堂,去美国正式攻读一个法学院学位。
37岁的王俊峰决定再次开始自己的学生生涯。由于“爱上了加州明媚的阳光”,他把目光投向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被伯克利录取之后,不久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也向王俊峰发出了录取通知。思忖良久,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伯克利。
2000年取得法学硕士学位后,王俊峰又开始申请攻读该校法学博士(JSD),并于2007年获得伯克利法学博士学位。
在此期间,因业务需要和对事务所管理方面的责任,王俊峰不停地往返于北京与旧金山之间,在经过7年漫长的求学生涯之后,终于获得博士学位。
伯克利自由的学风和广阔的视野,塑造了王俊峰的国际化特质。2001年,金杜在硅谷收购了一家当地的律师事务所,建立了美国的第一家分所,这也是当地第一家中国律师事务所。7年之后,金杜纽约办公室成立。随着金杜向澳大利亚的进军,金杜也从King & Wood变成了King & Wood Mallesons。
如今金杜在全球拥有24间办公室、近2800位律师和358位股权合伙人,是中国营收最高的律师事务所,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国际大所。
中伦律师事务所
中伦律师事务所
在营收方面可与金杜比肩的中伦律师事务所,其创始人张学兵律师也在创立中伦4年后赴美留学,并在LLM毕业之后在美国担任访问律师。他在美国的经历,对中伦的迅速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伦创立于1993年。在中伦创立的之后几年,张学兵认为目前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中伦的涉外高端法律服务能力不够强。 他认为,和君合、海问和通商的人相比,自己英文水平的不足和海外留学背景的缺失成为中伦发展的一大障碍。在意识到这种缺陷后,张学兵首先希望通过从外部引进人才来发展中伦的涉外业务,但随着外部人才的先后离开,使张学兵意识到,只有自己拥有扎实的外国法技能和视野,才能引领中伦的国际化。
因此,在1996年已过30岁而立之年的张学兵作出去美国读书的决定,并在完成自己当时手上最后一单业务之后于开学前三天抵达美国杜克大学法学院。
由于语言和繁重的学业,张学兵备受折磨,以至于对身体造成巨大压力,此后更是诱发严重的眼疾,但他最终依然顺利在美国杜克大学获得LLM学位,
并在毕业之后在White & Case(伟凯)纽约办公室担任了一年的访问律师。
张学兵在伟凯接触到了尽职调查的概念、大量最优质的合同文本、先进的法律技术和管理理念——比如律师合伙人薪酬的点数制(lock-step)等等。但最重要的是,他在纽约结识了大量优秀的中国法律人,日后对中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乔文骏、赵婧、倪勇军等合伙人,就源于他们在纽约的交往。
▲ 张学兵的相应经历可以阅读上书
环球律师事务所
环球律师事务所
环球律师事务所的管理合伙人刘劲容年轻时是小鲜肉,现在是帅大叔。他事业和身材管理上的成功与他的留学经历有莫大关系。刘律师在青年时期即出国留学。1995年,刘劲容从吉林大学商法专业研究生毕业。
刘劲容不满足于此,1996年,他申请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他表示:“对国外法律体系、文化的了解,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我之后做涉外业务都是至关重要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出国期间一直是自己打工赚生活费。他在学校做保洁员,”经常打工一整晚,晚上11:30上班到早上7:30下班,休息一会儿继续上课。现在回头来看觉得很有意思,也是对体力、意志力的磨炼。
律师行业压力大、竞争激烈,有了年轻时候的磨炼,很受益。
”这一段艰苦但又充实的经历恐怕不仅让刘劲容有了知识上的重大提升,也锻炼了他的勤奋和抗压能力,以及严格的身材管理能力。
▲ 环球创始人刘劲容今昔容颜对比
(图片源自智合新媒体)
清华大学教授、前中投公司总经理
清华大学教授、前中投公司总经理
至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先行者高西庆律师,他从一位铁路和机械工人考上大学和硕士、留校任教、赴美攻读JD、在华尔街工作并回国拓荒中国证券市场、协助创立中国的主权基金等经历广为人知,可谓一代传奇。
高西庆赴美攻读JD时就已经32岁,靠着国家资助刻苦攻读,于1986年获美国杜克大学法律博士学位,其后在华尔街从事律师工作。回国后创立中国证券市场设计研究中心,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参与了中国证券市场的设计与建立工作。
高西庆曾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律师、发行部主任、证监会副主席、全国社保基金副理事长、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2014年7月,高西庆正式加入清华大学法学院担任教授。
经常有同学问,自己年龄大了是不是就不适合出国留学、追寻梦想了。看到一些同学仅30岁出头甚至不到30岁就已经暮气深沉,我们感到十分痛心。
诚然随
着年龄的增大,做出重大的决定需要的勇气也逐渐增多,但这不是安于现状的借口。
这么多顶级律所的大佬们都冒着失去已有成绩的巨大风险,在创业和人生半途勇敢地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而一些年轻人就已经早早丧失斗志、瞻前顾后乃至丧失了追求改变的勇气。回顾这些大佬的经历,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自己、做出改变呢?
文章来源:法学院申请与求职专家
作者:律政内容组
ID:newlegal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