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29日,上海市委举行老干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座谈会。会上,百岁可待的长者,曾任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后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施平同志,满怀激情的讲话博得大家热烈掌声。施平是值得自豪的。他经历了从清朝末年到21世纪初90多年社会剧变的时空。饱经磨难,不屈不挠,颇具传奇色彩。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当中华民族处于危难关头,年仅20多岁能挺身而出,率领青年学生两次敦促蒋介石抗日救国的大无畏精神,深为人们敬重。
少年壮志凌云 甘受风暴洗礼
施平,原名施尔宜。云南省大姚县人。大姚一带是个古人类活动的地区,也是一个古文化之邦。大姚地处深山沟谷,但山青水秀,风景如画。清末宣统三年,即1911年,施平出生在大姚县城内的一个书香世家。他幼时读书成绩甚优,深受老师赞赏和父母疼爱。外祖父是私塾老师,不许女儿读书,但女儿深知知识的重要,常用心听书生诵读,时久竟能将四书倒背如流。施平孩提时熟读四书就是由母亲口授。小学毕业后,母亲决心送他到昆明上中学,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施平身上。1926年初,旧历新年刚过的一个早晨,年仅14岁的施平背上行装,脚蹬草鞋,告别了大姚。施平去昆明,既有家人和乡亲的期待,也蕴含着他立志图强,改变家庭和家乡面貌的抱负。
20世纪20时代,云南没有一寸公路。大姚到昆明600多里距离,全是山区小路。“蜀道难”,“滇道也难”。施平历经八天才进入八百里滇池—昆明。1926年2月,施平考进了昆明的成德中学。此时,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后,发自广东的第一次大革命的浪潮席卷昆明,也冲进了成德中学,面对和沐浴新的革命浪潮和新的思想,刚从山区进城的施平无限地激动,产生了人间天堂的幻想和憧憬。施平进校后很快融入了新的环境和新的群体,不久经人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群众组织—“青年努力会”,从此奠定了他的生活史的方向。1927年春,当国民革命军向北进军过程中每当取得一个胜利时,学校都要掀起一个宣传高湖,其间,施平担任宣传队长。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清除共产党人的反革命政变后,成德中学以及昆明学生立即走上街头,反对蒋介石叛变革命。在一次群众大会上,施平忍不住心中的悲愤,快步走上讲台发表演说,高呼“打倒新军阀蒋介石”的口号。他慷慨激昂的言词深受同学们的赞扬。但不久大革命失败,昆明大中学校一律被当局关闭,学生被赶出学校。施平到昆明冲过了人生旅途的第一个巨大浪涛,受到了革命风暴的洗礼,也启蒙了他应该走的人生之路。
冒险赴京请愿 促蒋枪口对外
1928年5月,云南统治者在其反革命政权站稳脚跟以后,颁布《学校管理法》,宣布予以开学,但规定学校不能进行政治活动,学生有共产党嫌疑者不许入学。由此,原来的革命领导人,有的消失,有的沉闷,有的潜入地下。施平和一些进步学生都陷入困境。
施平在徘徊彷徨了一段时间以后,决定走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主人公—少年王中的漂泊之路。王中是个贫困无依,有着革命朦胧思想的人,他要寻找生活和革命的出路,虽一无所有,但经过千辛万苦和无数曲折终于求得了自身解放的道路。施平到昆明后,三年来通过学习、革命活动和风暴洗礼的熏陶,知道了世界很大,也知道了青年人肩头的责任很重。决定到上海、到南京。但那时从昆明到上海、南京,没有公路铁路,只能绕道越南、香港、上海到南京。施平决心以王中为榜样,毅然于1928年8月,走上了前往上海、南京的漂泊之路,于1929年到达南京。
到南京以后,施平立即发奋补习功课,于1931年考进了美国教会办的南京 金陵大学,也取得了云南省教育厅的补助。但补助较少难以维持学业。于是,当年秋天,他又转考入了交费较少的国立浙江大学。
施平考入浙大农学院,决心努力攻读,日后为国家、社会建设服务。入学后很快融入学校并和同学打成一片。但是,他陶醉的“理想王国”,很快被 “九·一八”事变的枪炮声所打破。“沈阳陷落”:“长春陷落”!“东北危急”!东三省好像被洪水冲蚀的黄土,一块接一块地塌陷沉没。校园里的同学们愤怒发问:张学良的30万军队哪里去了?蒋介石的100万军队干什么啦?为什么不抵抗?为什么枪口不对外?……同学们义愤填膺,一致意见,掀起抗日救亡运动,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对外抗战。同学们又提出要冲破禁令,自己组织起来 。很快,浙大农学院成立了 “农学院学生抗日会”,施平当即被选为农学院抗日会主席。浙大另外两个—文理学院和工学院也相继成立了抗日会。接着,浙大牵头联络召开杭州市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代表会,并决定举行全市学生游行示威,以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作战。10月初,杭州市中等以上学校师生集会游行。各校推选一名代表组成大会主席团,施平参加了主席团。游行时,走在队伍前,带头前进。队伍浩浩荡荡,沿途的群众见之,激动不已,并纷纷加入了学生队伍。学生游行示威变成了全市人民的抗日行动。
游行示威以后,学校恢复了上课,但东三省国土继续沦丧,国事日益严峻。同学们目睹国家危在旦夕,浙大和全市各校学生会领导人决定赴京请愿,直接向蒋介石面谏抗日要求。11月下旬的一天早晨,施平等浙大学生会领导人和全市14所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会的代表共2000多人,乘火车奔赴南京。当队伍到达南京车站时,得悉国民党代表大会正在中央大学礼堂举行,蒋介石、张学良、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等政要都在那里。据此,施平等主席团成员决定一律不吃不喝不休息,立即快步跑到中央大学会场,高呼要求政府抗日,要求见蒋委员长。队伍尽管遭到阻挡,但不久当局被迫停止开会,允许请愿队伍进入会场。10分钟后,蒋介石从台后走出向大家“训话”。他长达1小时左右的讲话,大意是:国防、外交这些国家大事是政府的事,政府会管的。学生的责任是把书读好,学好本事,报效国家,闹学潮是不好的。还说你们都是浙江人,浙江是文化礼仪之邦,西湖有岳王庙,供着岳武穆,你们要学习岳武穆,学习他的“先安内后攘外”的原则等等。自“九·一八”以后,这大概是他第一次公开宣布他的这个错误方针。
蒋介石的讲话,虽没有完全满足同学们的要求,但在当时“九·一八” 事变后三个月,以浙大为领头的杭州市学生赴京请愿活动。让他看到了中国人民要求坑日的决心,也给张学良等抗日派以极大的鼓励。
发动杭城学潮 逼蒋抗日救国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步步进逼,国民党步步退让,只有几个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到了1935年,华北也处于危急壮态,“北平已无一块安静的土地可以安放一张书桌了!”12月9日,北平爆发了学生抗日救亡运动。
杭州市学生是全国第一个起来大规模地响应北平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12月10日下午,浙大举行全校学生大会,施平被推选为大会主席。会上,发言者热烈激愤,最后通过了通电响应北平学生运动,以及浙大立即成立学生自治会等五项决议。大会当即决定浙大三个学院24个班每班出一名代表,组成浙大学生会领导机构。鉴于双数不好表决。大会特定施平为第25个代表,并担任浙大学生会主席。11日下午一时,杭州市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举行抗日游行示威大会。施平为大会执行主席。大会热烈激昂,口号声响彻云霄,无数市民深受感染和鼓舞。大会后游行示威,几乎游遍了全市大街小巷,对国民党是个极大的冲击。
12日,全市各校代表在浙大开会,议决成立杭州市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施平又被选为市学联主席。历史再次把施平推上了风口浪尖上。杭州市学联会成立后,国民党十分害怕,立即封锁了杭州省属所有学校,并放出空气:浙大有共产党,游行示威都是共产党鼓动的。浙大学生会决心再次以支援北平“一二、一六”学潮为契机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并酝酿组织全市学生于12月21日,再次赴京请愿。谁知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国民党特务头子浙江省保安司令宣铁吾带着便衣特务到浙大宣布不得占领火车站,不准去南京,并在当天夜晚带着军警特务到浙大学生宿舍查找施平。结果是施平在同学们的掩护下逃过一劫,而12个同学却被逮捕。
在白色恐怖面前,学生紧急行动,集合队伍冲到火车站。当学生队伍到达火车站时,即与早先在车站的几千名士兵相对峙。正当双方对峙时,浙大教务长告诉浙大学生说:南京的蒋介石院长(当时兼任行政院长)发怒了,说浙大学生再不离开火车站返校,即派军队两人夹一人,把学生抓去。面对军队即将动手的紧急状态,施平当机立断经讨论决定提出三项条件进行谈判,请教务长转告南京。
学生会原以为谈判难以成功。谁知对学生提出的条件,官方表示全部答应。这就是:释放被捕的12名学生;省府表示道歉;保证今后军队不再进入学校抓人。这时,施平站在台上宣布带领全体同学离开火车站返回学校。浙大为支援北平“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而掀起的杭州学潮,对广大群众是个很大的鼓舞,而对蒋介石是个巨大的打击。特别是浙江靠近南京国民政府,又是蒋介石的家乡。因此,蒋介石把杭州学潮视为心腹之患,心头之痛,一心想把浙大的学潮压制下去,故决定亲自出马到浙大 “训话”。蒋介石到浙大前,国民党教育部副部长雷震先到校说浙大学生会驱逐校长,全校罢课是少数极端分子鼓动起来的,并非绝大多数学生的意见,浙大应立即恢复教学秩序。据此,浙大学生会召开了全校学生大会。请雷震到会讲话。大会开始,施平登上讲台面对雷震说,浙大要驱逐校长的事,是少数人鼓动的,还是多数人赞成的,请看全体同学表决,并对着台下的全体同学说,凡赞成驱逐郭任远的请举手。唰的一声全体举起了手;然后,他又说,不赞成的请举手,无人举手,鸦雀无声;过一会后,施平又说,有保留意见的请举手,没有一人举手。施平转过身对雷说:这是你亲眼看见,驱逐郭任远是全体同学的意见。请如实反映,立即撤换校长。1936年1月19日,蒋介石到校的前一天,教育部发来电报命令施尔宜(即施平)和杨国华(学生会副主席)发动学潮,应立即开除学籍。电文贴在玻璃框里。学生见到后将电文撕下,并把玻璃框打得粉碎。学生会得知后,一致表示反对教育部的命令。
1月20日,蒋介石带着省保安司令宣铁吾、市警察局长及随从来到浙大校长会客室,召见施平和杨国华。蒋介石面对施平开门见山地说:“施尔宜你发动学潮,破坏学校正常秩序,马上恢复学校秩序,恢复上课。”施平回答:“我们抗日救亡,要求政府抗战,要罢免郭任远,是爱国爱校的,是全校同学的意见,要我恢复上课,我办不到。”蒋打断施平的话,大声吼叫:“你是学生领袖,领袖说的话,下面就要服从。”施平再次明确说:“我办不到。”蒋见施平不服从就进而威胁、恐吓以至怒骂。此时,有人进门说学生已到大礼堂了,请蒋院长“训话”。蒋即借此下了台阶,走进大礼堂发表讲话,大意是:你们是浙江的子弟,现在各地学生都在吵吵闹闹,说要抗日,抗日岂属易事?都反对我,你们也反对我,你们让我丢面子。……你们说要我立即出兵作战,你们太年轻了,不懂军事,是意气用事。我们浙江是文化之邦,你们要特别学习先圣先贤,要学习岳武穆,学他的至理,攘外必须先安内,你们还要学习祖先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你们现在闹学潮赶走校长太不像话了。第二天,教务长又把施平和杨国华两人接到蒋介石的住处——“澄庐”。蒋介石见到他们两人时,一反昨天的神态,犹如拉家常,问他们是那里人?父母是干什么的?等等。接着转到关于开除学籍的问题说:你们都是优秀青年,前程远大,在学校要好好读书,将来报效祖国等等。此后不久,施平和杨国华收到新校长竺可桢的通知,返校补习参加毕业考试,并拿到了毕业文凭。
至此,在北平“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杭州、上海、广州等全国各地掀起的学生爱国行动,对国民党政府是一个极大的震动,从而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
此后,施平离开杭州,参加筹建全国学联的工作。1936年5月成立全国学联时,他当选为全国学联执委,学联特种委员会主席。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施平受党的指派到华中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辗转大江南北,在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多处担任县委书记和团政委,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过程,直至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高高飘扬。
新中国成立以后,施平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但反右倾时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文革期间再次遭劫,坐牢四年零一百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施平出任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做了不少堪称大手笔和开拓性的工作,深受群众高度好评。1983年调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
包汉中
上一篇:
关心下一代工作简讯11期
下一篇:
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会上的讲话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