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帮助
理想国 是一个 多义词 ,请在下列 义项 上选择浏览( 共31个义项
展开
添加义项

理想国

柏拉图创作哲学著作
收藏
0 有用+1
0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 [1]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是他的代表作,涉及到了 政治学 教育学 伦理学 、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 [2] 2015年11月,《理想国》在英国“学术图书周”中,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3]
作品名称
理想国
外文名
Πολιτεία
作品别名
国家篇 共和国
作    者
柏拉图 (古希腊)
创作年代
约公元前4世纪
类    别
哲学著作
字    数
303000

内容简介

理想国 (4张)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故事为题材,叙述 苏格拉底 到贝尔斯祷神,归途被派拉麦克邀往家中,宾主滔滔谈论起来。两人的辩论从各个角度暴露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及教育思想。故事中的苏格拉底是虚拟的、假托的,实际上就是柏拉图的代言人。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柏拉图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提出在“理想国”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理想国》共十卷。第一、二卷讨论公道正义问题。因为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国家的建立是为求实现公道正义,所以这两章概括了全书的主旨。从第二卷后半到第三卷,讨论卫国者的教育,也是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第四卷讨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还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等的意义。第五卷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讨论哲学家的培养,也就是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第八卷、九卷谈论政体。第十卷谈论艺术。 [4]

作品目录

第一卷(327-354)
第六卷(484-511)
索引
第二卷(357-383)
第七卷(514-541)
人名地名索引之一
第三卷(386-417)
第八卷(543-569)
人名地名索引之二
第四卷(419-445)
第九卷(571-592)
本书版本简目 [5]
第五卷(449-480)
第十卷(595-621)

创作背景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 伯罗奔尼撒战争 爆发后,雅典城邦危机四伏。这时,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更加尖锐,而且奴隶主民主派与奴隶主贵族派之间也开始争权夺势。柏拉图坚决反对民主政体,极力主张奴隶主贵族来把持国家政权。柏拉图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派的统治地位,从而设计了理想国。 [6]

作品思想

《理想国》中的核心比喻是“洞穴比喻”(见 洞穴之喻 ),全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在回应着它的隐喻。在《理想国》全书希腊文原本的第一个词是“下降”。也就是说,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一开始就是下降,从高于此处的“洞穴”之处下降。在苏格拉底的谈话中,构造了城邦的政体,从第一部分摆脱最低处,第二部分则开始上升到最好的政体,第三部分处于最高处,详论最好政体的秘密,第四部分开始下降到最坏的政体乃至下降到地府。
在《理想国》的“大洞穴”的建构之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洞穴比喻”不是柏拉图一个简单的文学意向,它是以现实世界为明确指归的“ 隐喻 ”。“隐喻”是哲学的方法,它的意象的造就、运用可以视为哲学,而隐喻的指归所体现的隐喻的制造者的现实维度,则是现实的生活,可以视为政治。所以,《理想国》的隐喻体现了柏拉图的政治理想。 [4]
柏拉图的回忆论(见 回忆说 )一方面具有先验主义的内容。他认为人的灵魂进入肉体之前就具有理念知识,因此,认识的过程也就是回忆这种先验知识的过程。同时,他认为回忆是只有少数人才有的本领,这就给回忆涂上了一层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回忆也具有反省、类比、联想、思考的涵义。 [4]

后世影响

出版信息

中文译本
书名
译者
出版时间
出版社
理想国
郭斌和,张竹明
1986
商务印书馆
理想国
顾寿观
2010
岳麓书社
理想国
王扬
2012
华夏出版社 [10-11]

作者简介

柏拉图 (约公元前429—前347年),贵族出身,是 苏格拉底 的学生,雅典唯心主义者。柏拉图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反映,观念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现实世界不是真实的存在。柏拉图拥护贵族奴隶主专政制度,他的理想共和国有许多地方类似 斯巴达 的国家制度。公元前386年,柏拉图在雅典附近的阿卡德米体育场开办了一所学校,有很多政治家都是柏拉图的学生,代表作是《理想国》。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