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发病率
- 男性4/10万,女性1/10万
- 诊断标准
- 需符合DSM-5持续六个月以上症状 [1]
- 核心症状
- 持续否认自身解剖特征 [3]
- 治疗方式
- 心理治疗与医学干预结合 [2]
- 高发年龄
- 儿童期至青春期
- 鉴别诊断
- 需排除两性畸形及单纯异装行为 [3]
临床表现
-
坚持宣称将发育为异性生理特征
-
拒绝参与符合生理性别的集体活动 [1] [3]
-
偏好异性角色扮演类游戏(如男孩坚持穿公主裙)
-
对第二性征产生强烈厌恶感(如男性厌恶喉结发育) [2]
-
超过73%的个案出现抑郁或焦虑症状
-
部分患者存在自残行为以缓解性别焦虑
病因机制
-
胎儿期雄激素水平异常可能改变性别认同相关脑区结构 [3]
-
跨性别男性(女转男)的下丘脑间质核体积更接近生理男性
-
家庭中异性角色示范过度强化(如父亲长期缺席男孩教养)
-
2-4岁性别稳定性认知发展期遭遇创伤事件 [3]
-
性别二元文化压力使非典型性别表达者产生自我否定
-
2022年国际研究显示社会接纳度提升可使焦虑发生率下降28%
诊断规范
-
显著且持续(超过6个月)的跨性别认同体验 [1]
-
临床痛苦导致职业或社交功能受损
-
排除物质滥用或精神分裂症引发的性别认知混乱 [3]
-
精神科医生进行至少三次访谈记录症状史
-
内分泌科检测激素水平排除器质性疾病 [2]
-
外科评估性别重置手术可行性 [2]
©2025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